初三新授课,“新”在“设疑”与“导思”

更新日期: 2014年5月4日 上午12:00

背景和问题:

通过对教育丛书的学习,给了我在新授课中的新授课中一些启迪。

新课,不同于综合性和归纳性较强的复习课和习题课,它要向学生展示并解释物理概念,演示与推导物理规律,验证或探究物理定律和原理。它是物理教学的排头兵,向学生展示的美轮美奂的斑斓篇章,学生欣赏着;它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吸引着学生满怀信心的去品味知识,学生享受着;它为师生情感交流架起的第一座桥梁,学生收获着。

相对于初二,初三物理新授课内容上以电学为主,更侧重于物理规律的推演、物理原理的探究。优势是:由于初二的物理学习,学生的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尤其是在逻辑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上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可以叫做物理思维定势或者训练有素学物理,这时,学生接触新课时会出现上手易,反应快,理解准。劣势是:学生学习逐渐显出疲惫,来自于对教学环境的太过熟悉、来自课外辅导班提早的揭开新知识的面纱、来自中考的考试压力、来自习题课与复习机械练习、来自各学科精力的分配,等等。

解决方案:

初三的新课教学究竟“新“在哪里?我们将如何推陈出新呢?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方向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高物理教学的问题意识在自主学习、探究实验、课堂落实上等各个层面。

那么,我们初三的新授课,可以通过设疑导思来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神经,营造一个强大的物理问题场,将学生引入物理学习的套子里,酣畅淋漓的学习。

具体实施:

一、在学生“无疑处”设疑导思

所谓无疑处”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物理概念、原理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正无疑;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极其抽象,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学生很难一开始就有疑问对于这些内容,若能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既了解概念或结论的物理意义,也了解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比如对内能的学习上,在给出了内能是大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的概念后,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导学。其一,从温度变化的角度去理解内能的变化: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也就越大;其二,进行形象而通俗的比喻:做功与内能的关系比喻成花钱的过程与拥有钱的状态的关系。即具有内能就能够做功——有钱才能去花钱;做了功说明具有内能——花钱说明有钱;其三,可以从宏观机械能的对比角度进行设疑导思。

再比如,在带领学生猜测“比热容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做了如下的设疑导思。

问:既然是吸、放热的本领,那么对比热容的描述必然与什么有关;

答:热量Q

问:吸收或放出热量,其实是?的变化?

答:内能

问:涉及到内能的变化我们就必须要联系到一个物理量?

答:温度

问:从生活实际的积累来看,(暖水袋,暖气)放了热,温度就要下降,也就是说我们要描述比热容会与什么有关?

答:温度的变化

问:为了描述比热容更准确,我们还要注意在物质什么物理量相同的条件下比较?

答:质量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物理量?

在无疑处设疑导思,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在学生学习误区处设疑导思

所谓误区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误区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误区。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而且对所学内容不容易忘记。参与活动过程,有利于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学习认识串并联电路时,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学生认为只要有导线连在用电器两端就会造成用电器的短路,其实不然,

三.在学生联系实际处设疑导思

搜集整理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事例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或者新进的科技成果,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设疑导思时,不要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置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但又不能将问题设置得过,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要让学生站高点就能看得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并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广度拓展。

比如在学习电磁继电器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充分理解电磁铁的特点后,我们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设计生活中可能用到电磁继电器实现远程或自动化控制的电路,或者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难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比如防汛报警器,电梯超重报警器,恒温箱,单元门的门禁等等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设计。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用到力学、电学、电磁学、热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们可以合作讨论,是一个锻炼综合能力的过程。

四.抓文眼设疑导思。 

 “文眼即教材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处。在此处,要精巧地设疑,并注重抓住教材关键,去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锻炼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知识提取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的目的。

比如,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需要把不易观察、抽象的实验现象放大化,具体化。由初步实验需求入手,逐渐加入限定条件进行改进,向着我们最终的实验方案前进。在研究电流热效应时,我进行了这样一步步的引导:

重点:实施一:实验装置的设计;实施二: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电路

实施一:问题1:怎样直观的观察并比较生热的多少?

回答1:凭感觉(不准确)、温度计

问题2:我们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要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待示数稳定后才读数的,那么我们如何改进实验器材?

回答2:将电阻丝放在容器中(如圆底烧瓶,加塞子),容器里装有一定量的液体(如煤油),再把温度计插入液体中。通上电,电阻丝发热,加热液体,温度计示数上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示数越大,表示放热越多。

问题3:有时候,实验设计中没有温度计,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来代替?

回答3:玻璃管(两端开口)

问题4:观察什么现象体现生热的多少?

回答4: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特点,观察液体在玻璃管内上升的高度。高度越高,生热越多。

问题5:如果,我们把容器中的液体换成密闭的空气呢?观察什么?

提示5:空气也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也会膨胀。那么,我们可以在玻璃管口做点文章?

回答5:玻璃管口放个气球,气球被膨胀的越大,生热越多。

问题6:如果,我们用一根胶皮管代替气球,还可以怎样改进实验仪器?

提示6:胶皮管起到连接作用,一端接玻璃管,另一端可以连接什么装置,从而体现气体受热膨胀的大小?

回答6U型管,U型管中装入液体,通过U型管两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反映生热多少。

结论一:所以,我们设计出了实验装置。


实施二:我们猜测的电流的热效应可能与电阻大小、通过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有关,那么我们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反思:

爱因斯坦把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看做是一部侦探小说是很有道理的。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文学创作的做法,设置教学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回顾我们的物理课堂,要让我们的学生发现很多实验事实出乎他们的意料,给他们留下悬念,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因为这些实验事实违反了他们所知的常理,这种冲突促使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和探究新的理论来进行解释,新理论形成后,意料之外就变成了情理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