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 悦读乐写

更新日期: 2013年12月13日 上午12:00

内容提要:

  面对语文课本中的很多传统经典篇目,学生“不爱读,不会读”,我尝试“经典老课,守正出新”,即继承前人文明成果基础上,准确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和笃实结论的同时,以现代的眼光重新解读文本,挖掘出文章新的时代意义,让学生愿意去读,喜欢去读,而且能读出新的意义,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变成积极的、主动的、探究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应付,并且实现读写结合。我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为对象,尝试了两种不同的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摸索出质疑式读写结合课堂模式,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词: 守正、创新、悦读、乐写

 

正文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很多都是传统经典篇目,作为教材的入选篇目都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不仅值得学习还应该认真地深入地学习。但是学生却认为这些作品距离他们的时代太遥远,有阅读陌生感,不愿意深入学习、鉴赏,更不用说深入剖析,深入思考,从中汲取养分了。面对学生这种“不爱读,不会读”的局面,我设想能不能尝试经典老课,守正出新,即处理经典老课时,笃守正道,以新制胜,在继承前人文明成果基础上,准确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和笃实结论的同时,从新的角度,以现代的眼光重新解读文本,挖掘出文章新的时代意义,让学生愿意去读,喜欢去读,而且能读出新的意义,并且实现读写结合。

  关于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认为“写作基于阅读”[1]。黎锦熙先生其实也持有“通过写作学习”这样的观点,即“写作重于讲读”[2]。在他看来,作文真有进步,必须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写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单练习写作是不成功的,国文教员必须注重讲读”才行[3]。就此而言,读与写,便均成为学习的手段,是对等的且彼此相关的。新课标强调,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4]

  我在教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摸索出质疑式读写结合课堂模式,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值得继续完善和发展。质疑式读写结合,强调学生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认真研读,针对文章中的疑难问题,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过分析、探讨、研究,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并且将这种收获转化成写作的素材和能力,实现读写双丰收。这样使文章的学习变成积极的、主动的、探究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应付。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两套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设计经历了两个阶段:经典老课新设计——挖掘文本;经典老课新教学——课堂教学。

 

一、经典老课新设计——挖掘文本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在二十年前它就作为必修篇目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中,今天它继续以必修篇目的身份出现,使人不能不认真思考编者的良苦用心和文章的社会意义。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生活在套子当中呢?可是生活中的套子有好有坏,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套子,保留好的套子,同时又不被老旧的套子束缚而失去自由的天性和创造的激情呢?理解了编者的苦心,我们就可以知道文章的社会意义。然而对文章社会意义的理解正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我在设计时把握两个原则:“新”和“巧”,即创新、巧妙。

  首先,巧设情境。用幻灯片展示漫画,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复习小说知识,巩固落实塑造人物形象方法(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的同时,又锻炼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巧妙设疑。问题的设计新颖、独特、切题。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抓矛盾,增难度,巧妙设疑、环环相扣、提纲挈领,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刻地了解、领悟文本。

  再次,巧设环节。整堂课脉络尽量清晰,条理分明。通过三个问题(1、华连卡为何会喜欢别里科夫? 2、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城长达十五年之久?3、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套子”和“套中人”?)的设置,实现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把握、课外延展的思考,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落实。

  最后,巧联现实。挖掘出文章的现实意义,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辩证思考、关照社会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人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现实生活中的“套子”和“套中人”,从而探讨如何破毁陈旧套子,获得自由,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做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最后实现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更会深入地、创造性地、批判性地去读,更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批判的笔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悦读乐写。

  这种设计,打破了以往的小说单元教学思维模式。分析小说人物历来由主要角色入手,对次要人物关注不够。这次教学设计独辟蹊径,由华连卡对婚姻的选择入手设疑,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关于谁是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怪异表现毋庸置疑,学生认为他是沙皇制度下的怪胎,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活泼可爱的华连卡却选择和别里科夫恋爱,这个出乎意料的选择事实上揭示了,华连卡在本质上也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她逃不脱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屏蔽不了“别人的怂恿”,尤其是“校长太太”做媒更让她无法拒绝,在权力的套子压制下,在众人的舆论逼迫下,她选择和人人都避之不及的别里科夫“建立恋爱关系”,这让我们看到华连卡骨子里仍是一个“套中人”,只不过这是一个女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不如别里科夫那般漫画般滑稽可笑,但却确实存在。而“生活在城里的每一个人”在参加完别里科夫葬礼,内心无比欢快,但是每个人却假装悲伤,这让我们赫然发现,虽然一个别里科夫死了,但是他阴魂不散,还附魂在千千万万个还活着的人身上,每一个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人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发现让我们惊诧的同时,不禁反省自己身上是否也有别里科夫的影子,别里科夫的幽灵是否游荡到了今天?这样小说的主题比以往更深刻更全面,小说的社会意义也就更明确,更有现实意义了。我常常想,应该多尝试新课改继承中追求创新,平实中体现巧妙,不图虚名只求扎实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出色,在守正中坚持出新。

 

二、经典老课新教学——课堂教学

  “经典老课新设计”只是完成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思考,如何将这种解读和思考落实到教学的课堂之中,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就要思考“经典老课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将读写结合体现得更加完善,更有操作性。在以“问题”为核心的阅读教学中,始终将读写结合贯彻其中,具体操作如下:

读写结合第一步:学生课堂上独立阅读,对文本进行批注,并提出问题,写在课文相应的空白处——这属于批注式写作的范畴。

读写结合第二步:课堂上,小组汇总问题,讨论并尽力解决小组成员所提问题;然后小组筛选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1-2个问题展示于黑板;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寻找黑板上呈现的问题中的高频词,全体同学汇总问题并形成讨论主题;学生再次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主题性的问题,实现小组内部解决问题;最后全班师生共同解决难题。这五个步骤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文本解读,能够让学生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中积极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在动态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5]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与之伴随而来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在读写互动中,实现悦读乐写。从文本中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归纳总结形成观点并付诸笔端形成文字——这属于学习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和评论性写作的范畴。

读写结合第三步: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现实意义,并作为课后作业练笔训练——探究性写作。

  在汇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发现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既有基础性字词的障碍没解决,也有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而提出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追问中提出的问题,只是因为学生各自水平的高低,提出的问题的深度也相对有一定的差异。各小组内部讨论、探究之后,能自行解决大部分问题,最后将各组最有难度和争议的问题展示于黑板,汇总高频词,形成了几个探究主题:套子、辖制、反抗、爱情、死亡。围绕这几个主题,课堂上对文章进行高屋建瓴的解读,缘于这些问题拓展开来,学生的课下随笔围绕“套子”谈到当下的房奴、车奴、孩奴,甚至为了逃避就业困难而出现的“考研”、“考博”的“学奴”;有的谈到电视广告等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还有的结合身边的实际,谈到校服、高考制度等是否也是套子等敏感话题;甚至有人反省自己也是一个“套中人”,面对各种不愿做的事情,碍于面子的“套子”,不敢说“不”。但是最后透过种种现象,学生们都认识到,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套子也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好的套子需要发扬,中性的套子需要完善,坏的、腐朽的套子则应该抛弃,思想的套子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认真对待的等等。参与其中的每个学生写随笔的时候都有说不完的话,论不完的理,抒不完的情。学生的作品数量出现了“井喷”,而且几乎每篇都有闪光点,人人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随笔的写作和修改之中,这样真的实现了我期待已久的读写结合,读写互动,读写互促。

 

三、经典老课新思考——创新发展

  经典老课新教学,所提倡的“新教学”而不是“新讲法”、“新授法”,是因为“讲”与“授”更关注教师的传授,而“新教学”则侧重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最好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程应该以学生的“主动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发新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宽松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研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批判阅读的能力、纵深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教师的教——教师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讲”和“授”。还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眼光去解读文本,在学生的质疑中调动学生兴趣,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实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愤悱”的境界——巧妙设疑,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深入思考,解决问题。这应该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比较两个教学设计流程的异同,不难发现,第一个教学设计虽然新颖,挖掘文本也深入,但是这种新颖和深刻都是由教师的水平来把握的,以教师的“图片导引——巧妙设疑——因势利导——总结深化”而展开。说白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师个人秀”,学生只是充当了配角,即使教师对文章解读的新鲜视角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这种吸引也是暂时的,而且不一定能适合所有学生的胃口。

  第二个教学设计,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主动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发新的问题”而展开,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围绕学生的阅读问题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思维能力训练,极大地释放了学生潜能,完成“教师秀”到“学生秀”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两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尝试完成了学生“被动式的读写结合”到“主动式的读写结合”的跨越——前者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文中提炼观点,将课文作为写作素材,实现读写结合;后者侧重,学生从解决自己阅读中生成的问题出发,主动追问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且在批注、提问、解决中完成了写作的初级任务。在不同形式的讨论中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联想和想象中完成从解决自我问题的单一角度飞跃到多元角度,并且探讨时跳出文本,思考别里科夫的现实意义,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其影子,甚至联想到以后该怎样做,这都是写作的雏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些在随笔中的闪光点很快就会转化为写作的营养,实现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悦读”的同时为“乐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书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A].张鸿苓,李桐华.黎锦熙论语文教育[C].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3. 黎锦熙.中小学国文国语诵读之重要性[A].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1.

[2] 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A].张鸿苓,李桐华.黎锦熙论语文教育[C].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02-203.

[3] 黎锦熙.中小学国文国语诵读之重要性[A].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