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多校区办学学校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更新日期: 2011年5月6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得“北京市2010-2011学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一部分 课题产生的背景和相关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过程中,教育发展已超出了人们常规的思维定势,呈现出高文化、高层次的态势。利用名牌学校的品牌效益采取多校区办学的现象日益增多,虽然不是主流,但未必不是方向。

  海淀区的基础教育正处于由数量增加型的外延发展向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当务之急是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因此,探索和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机制,实现海淀优质资源的迅速集聚和辐射,实现办学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缓解了一些矛盾.但这种在教育市场需求发展的紧迫压力下产生的办学模式,利弊并存,也是教育界面临新的课题,需要尽快着手进行理性的研究,因此了解调研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的现状,探索多校区办学在操作层面上的管理模式,是此项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二、课题的产生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多校区办学与运行管理的现状如何?采用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发展情况如何?这种扩大了的学校新的组织规模在管理上有什么新的特点?各分校区的能怎样定位才合理?学校多校区的规模是否有限度?带着这些思考,选定了研究课题,最初课题描述为“海淀区中小学一校多址办公现象的利弊分析”,在广泛查阅高校、中小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一校多址”与高校相关研究中比较通用的“多校区办学”作了比对,发现差别不大,基本确定可以直接采用“多校区办学”这个概念。

  本课题最后确定为“海淀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多校区办学学校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三、国外多校区办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各具特色,各自走出了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之路。研究分析认为,国外高校多校区办学多采取人、财、物统一的分校管理模式,其共同点是:大学自身及各个校区与学院的自主权都比较大,发展规划、招生和办学中的具体问题都由学校或学院自主决定,政府只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拨款机制对办学加以约束。国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虽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但也可以为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提供一些经验。

四、国内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多校区办学的方式从管理的角度,可以分为“条块式”(或者集权式和分权式);按照学校校区的形成时间,可分为新、老校区两种形式。一般采用前者分类方式。我国多校区办学方式比较复杂,结合多校区的形成特点,“条块式”又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以条为主”型、“以块为主”型、“条块结合”复合型。

我国高校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和体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具有统一的学校主体,接受总部的统一领导。

五、概念界定

多校区

  多校区学校是指学校只有一个代码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址的校园,不同于有独立学校代码的分校。分校区:指多校区学校的一个校区。分校区名称:按照学校对校区、教学点的习惯称谓。名称为学校名称后加校区名称或教学点,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建立一定的制度,极大发挥人、财、物诸因素的作用,使全校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协调一致,实现预定目标的有顺序工作。学校管理涉及学校组织结构,它是指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要素在外部环境诸要素的作用下组成的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形式。

 

 

第二部分 对研究的说明

一、研究的维度

  本次研究针对多校区学校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分析框架的设定在对多校区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四个维度进行考虑。选择的自主性、公平性、效率指标、整合情况。

二、研究的内容

  根据以上对研究课题的分析,本次调查研究对全区48所采用多校区办学学校进行调研。小学36所,中学8所,职业学校4所。多校区办学学校管理现状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对多校区学校管理现状的调研。

  我们认为影响多校区学校有效管理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校区的功能定位;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校风和文化环境;管理中协调机制;校区之间信息沟通方式;学校的领导与管理。

三、研究方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多校区学校管理研究涉及到各个多校区学校的个性特征,如形成过程、校区间距、师资水平、目标定位等,但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多校区学校群体的共性特征,如组织结构、校区功能、文化认同、校区沟通方式等等。为此,探索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学校职能和各自校情的最佳多校区管理模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调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学校发展与规划的制定

  学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办学格局,各个校区都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水平必然取决于各个校区的发展水平。各个校区的最优发展必然促进学校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访谈中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请说说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什么时候制定的?本校区和分校区是否一致?在制定时是否经历了一个民主讨论的过程? 对学校发展目标教职工是否都清楚?

被访谈的学校均有明确的办学目标,从办学目标的内容上分析,小学呈现出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一流学校”、“名校”、“品牌校”、“国际化”等等高目标定位的特点,可见学校发展雄心勃勃,具备了示范性、辐射性的特点。中学的办学目标比较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突出“学生发展”、“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等理念。办学目标的制定都经历了民主程序,一般的做法是通过教代会来商议决定的。

学校办学目标制定的时间,只有两所学校是建立多校区前制定的,其余被访谈的学校都是建立多校区后制定的,这说明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后,对学校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

校区间学校发展与规划、发展目标一致性统计

在问卷调查中问及:目前您所在的学校主校区或分校区发展目标是否一致?所有被调查的学校的办学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反映出学校在采用多校区办学后学校发展目标是清晰的。

二、多校区的功能定位

  学校应把各校区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各校区的功能定位。校区作为学校的一个部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在学校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对学校总体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访谈设计的问题是:各校区在功能定位上是否相同?若有区别,是因为什么?

  访谈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学校在校区功能设置上本校区与分校区是相同的。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年级的编制划分的。校区物理空间近的学校,将不同的年级划分到不同校区,用以安排毕业年级和非毕业年级,便于这对不同的教学特点进行管理,但在各校区管理功能上是一致。校区相隔远的学校,各校区均建有一贯制的年级。少数学校因受校区建设初期的基础不同,主要是合并校,在发展合并后校区发展速度不均衡,校区功能绝有差异,不同校区有不同的特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涉及了这一问题。校区按照年级划分的比例占到被调查校的58.6%,按地域划分建有一贯制的年级的比例占到被调查校的34.5%。

三、多校区办学形成原因

  在对多校区学校进行访谈时就学校多校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种情况,一种情况以中关村一小的为例,多校区成因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1998年自筹经费成立学校住宿部,建立新的校区。第二种情况是,学校办学效益好得到社会认可,但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在上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承办新建校小区配套校。在访谈的15所学校中有6所学校是承办小区配套校,这种发展学校原有的教职工基本不变动,分校区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靠原有主校区的管理经验。第三种情况,享有优质资源且起着示范作用的名校,兼并基础薄弱校。在被访谈的16所学校中有8所学校属于这种情况。第四种情况是学校强强联合,形成规模效益。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商务管理学校的一个校区属于这种。

问卷调查也涉及了这一内容在问及“影响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决定因素”时,有52%被调查学校认为是上级行政部门决定,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促使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38%的学校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扩大办学规模。可见学校选择多校区办学的决定权在上级行政部门。

四、多校区办学校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一般分为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表现形态。表层文化以物质载体的形式存在,如校名、校徽、校园环境、纪念物等。中介文化通过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表现出来,这是维系学校存在的纽带和表征。深层文化揭示着学校最本质的特征,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深层次文化是学校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多校区办学的关键是要“齐心协力”,无论是合并还是自身扩展的各校区都必须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在现实中学校在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后学校的文化建设怎样?我们在访谈中涉及了这一内容,调查显示学校无论以何种形式采用多校区办学,学校的校名、校徽、校园环境纪念物等等物化的表现形态都是统一的。调查问卷中问及: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主校区与各分校区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怎样?83%的被调查学校认为主校区与各分校区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是一致的。14%被调查学校认为要依校区情况而定。

调查在问及:学校主校区分校区师生的精神风貌时?57.1%被调查学校认为主校区和分校区师生的精神风貌好似一致的。32.1%被调查学校主校区和分校区虽有各自的特色,但水平一致。

在访谈时我们设计的题目是:本校区和分校区校风上是否一致?若有差异,原因是什么?被访谈的学校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校校风是一致的。极个别的学校因属于强校兼并弱校,校风上有差异,在合并后的一段时间还不能达成一致,但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学校的校风建设会趋向一致。

五、学校管理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就学校管理机构的搭建情况进行了了解。被访谈的16个学校中,只有一个学校是三个校区三套领导班子。其余的学校都是一套班子统一领导各个校区,而且在合并初期是按照原有学校的管理类型、定位来确定管理模式。合并一段时间后,不同校区间的文化进行了磨合,在调正过程中达到统一和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实质性融合的目的,在管理上也进行了新的调整,出现各校区统一法人、规章制度,推进校区两级管理体制。对人事组织权、经费使用权和分配权,学校主校区集中精力制定决策、实施宏观管理、提供服务。各分校区设有各个部门具体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主校区统一领导下分管分校区的工作。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学校的组织机构(领导班子)设计,主校区与分校区分别是什么情况”的问题。90%被调查的学校是建立一套领导班子,且工作重心在本校区。7%的被调查学校在分校区设有职能部门。

  但同时也应看到多校区管理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各项工作都处于探索之中。对于新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原有的几所学校合并还是新

  多校区因其形成特点的不同,会影响拥有多校区学校在发展思路上的差异。

  问卷中一项关于: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主校区与各分校区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的调查显示,83%的学校在校区管理上步调一致。14%的学校是依据校区情况制定管理制度。

  在问卷调查中,有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多校区办学后,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是什么?”有53.1%的调查者认为学校管理上存在问题。

  具体的意见有:多校区办学不利于协调、管理;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几年下来,教师都不认识彼此;干部之间产生矛盾;校长不利于管理,学生大(多)集会麻烦, 教研组活动不便集中;人际关系,协调沟通变得更加复杂;管理内容,范围扩大,难度增加,管理机构的优化有待改善;管理理念的不一致,管理水平不一致;学习沟通与协调管理不力;不便于细致的管理,管理的落实不容易到位;校区间管理步调一致,保持无差异有一定难度;如何通过有效管理使优质品牌保持足够的含金量;中层管理干部间的协调合作,如何使工作更高效,减少内耗。

  所以在学校进一步的建设中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科层组织并发挥相应的组织作用。实现行政治校,也就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决策权、校内行政事务之间以及主校区与各校区之间、主校区与校外、各校区与校外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还必须依靠行政管理手段。

六、校区间的解调机制的设置与信息沟通

  在对多校区办学的问卷调研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校是否设有专门人员或机构协调不同校区的工作”。51.7%的被调查学校设有这样的机构。

  调查在问及“学校主校区分校区的教师往来情况”时,72.4%被调查学校每周至少有一次教师交流的时间。这种方式主要是学校召开全体会

 

议。29.6%的被调查学校每月至少有一次教师交流时间。

  调查在问及“校区间教师流动的情况”时,有41.4%的被调查学校认为教师因业务需要要经常流动。

48.3%的被调查学校回答校区间教师偶有流动。10.3%的被调查学校校区间教师不流动在问及“校区分设对教师间业务交流的影响”时69%的被调查学校认为各项活动的组织有统一安排,对教师业务影响不大。20.7%的被调查学校认为受校区影响,教师业务交流需要改善。10.3%的被调查学校认为,校区交流不畅,教师交流活动要相对独立。

在访谈中,我们对学校领到问了同样的问题“学校校区间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得到了一只的回答:“畅通”。沟通方式是召开会议和网络沟通。

综合以上几项调查,我们似乎感觉校区之间的沟通是便捷的,渠道是畅通的。但在“多校区办学的 存在的问题”这一开放试题的回答中有35.5%的被访教师认为校区沟通有障碍,教师交流不便。出项这一矛盾的原因,我们分析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受访对象的身份是不同的,领导和普通教师站位不同感受不同。二是我们设计的问题在问法和选项的限定上有偏差,意思表达不清晰。但不管怎样在学校信息沟通和协调机构的设置上,各个多校区办学的管理者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学校组织中的协作统一以确保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作用。

七、学校的资源配置与发展

  在对学校领导的访谈中,我们设计了“多校区办学对学校的发展有何优势的问题”。有54.3%的意见表明,多校区办学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可见利用多校区办学来推进办学资源调整是解决当前校级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问题有益探索。目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因资源不足造成学校建设分散,由于名校生源压力大,需求过旺,房屋使用紧张的情况普遍存在,资源短缺的矛盾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通过资源调整,才能解决学校发展不平衡,资源占有苦乐不均的矛盾。

  在问及: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以来,学校获得了怎样的发展?至一问题时,被调查学校认为:“教师竞争增强,学校影响力大,人多了,事多了;校长的责任大了,学校知名度、师资、设备、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扩大了学校规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但由于领导班子人员有限,对各校的管理难度加大,如教学管理有时教学干部难以兼顾,又是管理难以到位。”这说明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后在资源的建设上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学校的扩建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就“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后,一校多址办学的规模应控制在何种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反应有65.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控制在一校两址上。但也有24.1%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学校规模的控制不敢确定。

  调查询问的另一个问题:认为您的学校要发展从规模上应该控制在何种程度?5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保持现有规模。2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缩小规模。7%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在扩大。

  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对多校区办学的期望是如何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这是管理者思考得最多,也是最难解决好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应依多校区的实际情况而决策,在兼顾管理方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后的优势,发展要依据学校现有资源现状,不可盲目扩大,避免出现校区扩大而疏于管理,影响学习的办学质量,要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 研究后的思考

一、从研究的维度看研究中的问题

  本次研究对多校区学校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框架设定在对多校区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设计从选择的自主性、公平、效率、整合四个维度进行考虑。

  在选择的自主性方面调查显示,对多校区的办学模式的确定主要是上级行政部门起主导因素同时兼顾学校自身的发展。在学校内部管理中,管理机构的搭建管理方式的选择依据各校的校情由学校自主决定。对于校区功能的定位也是有学校依情况自己确定。这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从公平性上看被调查的学校各校区教师和学生在发展机会是均等的,资源配置统一筹划的,做法公平,制度公平,主校区和分校区的师生没有差异感。

  从效率上看,多校区的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强,一套班子统一管理,但在管理是由于缺少对多校区管理的经验,在协调校区间的工作时,还有欠缺,信息沟通、管理效率有待在提高。在调查中我们还有这样的想法:今后在作多校区学校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该设立计划调查室和由各校区委派专人参加,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和校区间的横向协作机制,加强全校校园网和宣传机构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流的畅通。

  从整合性来看,无论是何种原因采用多校区办学,对于多校区学校来说,合并校后多校区学校是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呈现在社会面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缓解了择校压力。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时不太考虑校区的因素。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式与社会的需求,社会的环境相适应,学校文化方面的校区间协调.

二、从研究的过程看研究中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从时间上看,历时三个半月,这对课题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因为多校区学校在全区涉共有45所,而研究人员只有6个人,研究人员都是学校一线的管理者,对于此项研究没有太多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多校区办学学校的调研任务比较艰巨。困难不只是任务量重,更主要的是自身研究水平有限,在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上,在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样本的代表性在调查研究中的还不够充分,大部分被调查者属人为的安排抽选样本难以排除主观偏见,导致调查偏差。这也是时间紧任务量较大造成的。此项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最好能保证样本对总体被调查校的的代表性。

三、对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再认识

  生源是基础,教学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这是学校办学的三个重要的因素。目前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多校区办学事态在海淀区成上升的趋势,虽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论何种情况,多校区办学格局已形成,一校多址必然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行政管理等出现新问题。

  品牌扩张的角度看:合并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益和影响。一所优质的学校如果开设一所分校区,那么优质的教师资源可以得到共享,优秀的管理理念可以共享。会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但是我们也了解到在分校区建设的地点选择上一般学校很难有自主权、所建校区的生源、家长素质、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也无法选择。如果这些因素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升,一所名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会得到发展和延续,如果诸多因素与原有校区相差甚远,办学效果就难以估计。如果只是把名校的名称复制过去了,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无法在新的校区实施,那么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质量,这样分校很难办好。

  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多校区办学的规模要有所控制,不可一味扩大规模增加校区量。办学校与办企业是不同的。不可能像麦当劳公司一样的在任何地方都能复制出同样味道的汉堡。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的文化传统是克隆不出来的。

  学校作为社会组织,同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有它产生发展的客观环境。自然界因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精彩,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学校合并的过程中若缺少调研,没用客观的评估标准,不做细致深入的发展预测,只是某些人的意识或只考虑局部利益,那么一些本有特色,只是暂时在发展上遇到困难的学校,就此消失也是很遗憾的。毕竟教育的成效带有滞后性。

  就在我们调研结束的时候,也看到了另一种做法,提出了缩编学校规模的设想,使我们思考学校的发展首先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规模大小不是标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才是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状况的研究 作者:石油大学 刘华东 刘兆军 李瑞雪 黄炳家 王绍兰(高教信息2007年11月 第3期 高教研究室主办)

2、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朱家勇,广东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平,广东药学院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副教授。
3、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 作者:北京化工大学 齐再前 郑秀英 白守礼 郭广生

4、多校区办学情形下的文化传承与师生互动 作者:林仲豪 光明日报 2007-07-26

5、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作者:李荣华 (赣南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资本障碍及其政府治理 作者:张东娇发布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7、上海市浦东区“委托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 来源:搜狐教育

 

 

 

 

 

 

 

 

 

 

 

附件一:

访谈题目

一、学校的发展目标

请说说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什么时候制定的?(合并前?合并后?)合并后是否修订过?本小区和分校区是否一致?在制定时是否经历了一个民主讨论的过程?对学校发展目标教职工是否都清楚?

二、各校区在功能定位上是否相同?若有区别,是因为什么?

学校何时采用多校区办学的?背景是怎样的?(主动?被动?反映)大家当时的接受吗?原来学校的规模(教师数?学生数?占地面积?),合并后的最大规模?(教师数?学生数?占地面积?)合并的方式?(强强、强弱、弱弱)

三、学校合并后,对于多校区的管理有何变化?优势?问题?(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

四、学校近两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硬件设施、教学、师资、管理、学业成绩、社区认可)

五、采用多校区办学,学校原有优势在哪个方面,体现的最明显?(先进管理、优质师资、完备硬件设施、学校知名度)

六、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合并是是否考虑家长择校的需求?现在这种需求是否得到缓解?

在选择本校和分校时家长是否有差异?

现在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支持程度?

家长是否参与到学校民主化管理?渠道?频度?

七、本校区和分校区校风上是否一致?若有差异,原因是什么?

在教育教学方面,不同的校区方法是否一致?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自豪感,不同校区是否一致?

不同校区的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会有不同,是否有文化上的冲突?教师在不同校区工作是否有同样的公平感?

八、学校管理机构的搭建是怎样的?是一套班子?还是各有自己的管理系统?校区间信息沟通是否畅通?方式是什么?不同校区在管理时,是否有差异?规章制度是一致的吗?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校区会有同样的解决方案吗?不同的校区教师会经常流动吗?

九、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学校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学习最理想的状态?

 

 

 

 

 

 

 

 

 

 

 

 

 

 

 

 

 

 

 

 

附件二:

多校区办学学校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2009年12月

尊敬的领导、老师:

您好!本问卷是我们针对“海淀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多校区办学学校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课题开展的,根据课题研究目的,我们想进一步了解学校多校区办学后的管理现状。本问卷仅为课题研究所用,不涉及其他用途。请根据您的真实体验回答问题,这需要耗费您宝贵的时间,但对相关实验研究能带来很大帮助,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一、 基本情况

学校: 

性别: A. 男 B. 女

年龄: A. 20-30岁 B. 31-40岁 C. 41-50岁 D. 50岁以上

教龄: A. 5年以下 B. 6-15年 C. 16-25年 D. 26年以上

学历: A.硕士研究生 B.本科 C.大专 D.中专或中师

任职务: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

您所在的工作地点: 主校区( ) 分校区( ) 不确定( )

学校多校址办学属于: 强校兼并弱校( ) 学校承建新建校( ) 同类校合并 ( )

二、 根据您对问卷问题的理解,请将符合实际状况的选项字母填入题目前的括号内,如果您选择“其他”请在后面的横线中写出您的答案。

(一)学校发展与规划

( )1、目前您所在的学校主校区或分校区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A是 B否 C不知道

( )2、学校各校区的功能定位

A 按照年级划分 B 按照地域划分,各校区年级设置一致 C 按照专业划分 D 其它

( )3、您所在的学校近三年在校学生的人数呈

A不断增加 B.保持平稳 C.逐年减少 D.很不稳定

( )4、您认为您的学校要发展从规模上应该

A 继续扩大 B 保持现有规模 C 减小规模 D 不好确定

( )5、影响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决定因素。

A 上级行政部门的决定 B 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C家长、社会的需求 D 其他: 

( )6、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后,您认为一校多址办学的规模应控制在:

A 一校两址 B 一校三址 C一校三址以上 D不确定 

(二)资源配置

对比项目

主校区

分校区

分校区

分校区

现有年级数量

       

现有面积(亩)

       

师生比

       

食堂与住宿(√)

食堂() 住宿()

食堂() 住宿()

食堂() 住宿()

食堂() 住宿()

(三)学校管理

( )7、学校的组织机构(领导班子)设计,主校区与分校区

A 一套班子,统一领导,重心在本校区 B 各校区有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重心下移各分校区

C 其他 

( )8、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主校区与各分校区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

A 步调一致,无差异 B 要依据各校区情况而定 C 各校校区有相对独立的规章

( )9、学校是否设有专门人员或机构协调不同校区的工作

A 有 B 没有 C其他 

( )10、学校主校区分校区的教师往来情况

A、每周有至少一次交流的时间 B 每月有至少一次交流时间 C每季度有至少一次交流时间 D 很少往来

( )11、学校的大型集会召开的地点一般选择在

A 主校区 B 不确定,各校区均有机会 C 分校区依次安排 D 其他 

( )12、学校的各校区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情况

A 由本校区统一配置,相对固定 B 有统一要求,但由分校区各自产生 C 人员经常变化(每学期)、

( )13、学校采用多校区办学后,教师在校区间的流动情况。

A不流动 B 偶有流动 C 经常流动

(四)学校文化

( )14、学校主校区分校区师生的精神风貌

A 一致,积极向上 B 有各自的特色,水平一致 C 差异明显

D 其他: 

( )15、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学生的自豪感

A 主校区优于其他校区 B 各校区感受相当,无明显差异 C 其他: 

( )16、教师对学校的认同,不同校区教师的公平感受

A 有平等感,有平等的机会 B 有不平等的感受但差异不明显 C 有不公平感,分校机会少

D 其他: 

( )17、校区分设对教师间业务交流的影响

A各项活动有组织安排,影响不大 B 受时空的影响,需要改善 C 交流不畅,活动相对独立

( )18、各校区的干群关系

A和谐,整体一致 B 差异明显,主校区优于分校区 C 各有特点,整体和谐

D 其他: 

 

(五)学校其他方面

19、社会对学校发展有无再扩大的需求?学校是否采用扩大规模办学,你认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0、对学校一校多址办学,您认为优势有哪些?问题有哪些?

优势:1

优势:2

优势:3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再次向您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