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模式

更新日期: 2011年5月6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得“北京市2010-2011学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
前言
  三年前做过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初探。二零壹零的五月又一届的初三学生体育中考结束了,应该说在新课改、新标准下我和我的学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可喜的进步。我也将这三年来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细细地梳理。
“伞”教学模式
  二零零七年九月一日,新一届的初一学生开始上课了,我教授八个班的全体女生,一百七十多人。要想让这一百七十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健康前行,必须把她们打造成一把把大伞,机关一开整体行动。
  作为新生,她们来自不同的学校,那么她们之间就不可避免的有一种陌生感,我要做的就是让她们尽快找到一个团队,找到自己的归属,自己的位置,要让她们学会关心、理解团队中的其她成员,并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的团队做出贡献。
(一)课上教学构成“伞”
  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依据大纲的要求我主要安排跑、跳、投、体操、球类、空竹、踢毽子、跳绳等教学内容,而教学组织主要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考核时以每把“伞”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
例如在技巧项目的考核时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评分方法,小组成员中的最低分与最高分的平均分就是每个成员的最后得分。这样就使得有能力得高分的同学刻苦练习争取得高分,而动作质量不高的同学就会在其她同学的帮助下刻苦练习,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
再例如排球教学。我首先进行集体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自然就分出了层次,这时就是进行分层教学的最好时机。第一步,重点是学得较好的学生,严格要求,提高质量,并提高这些同学对技术动作运动过程的表述能力,纠错能力等等,让她们都有“伞骨”的作用;把旁边的一片片“伞面”带起来。而这样的教学法也是符合金字塔教学规律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基本形成了“一个不好大家帮,课上不好课下练”的风气,这也就是学生在课间操以后,在中午,在放学后,三五成群一次又一次补考的原因。应该说一把把伞已经基本形成。为以后教学中的“风雨”预备好了工具。
(二)课外活动加固“伞”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加固“伞”的工作,如各种竞赛、表演等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这把“伞”的一部分,把个人的活动和班级目标联系在一起,对班级成绩表现出一种荣誉,对班级的成功表现出一种骄傲,对班级的失败表现出一种忧虑。决不能因为某一根“伞骨”或某一块“伞面”的损坏影响整把“伞”的正常操作。这样她们就会彼此宽容,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怀,她们共同分享成功、共同承担责任。

(三)自主练习利用“伞”

  学生有了练习兴趣,如何掌握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二年级的首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用测心率的方法监测自己的运动量、身体状况。经过五次课的练习,学生已经由最初不知道在哪里测脉搏到能随时测即时脉搏,经过反复练习绘制心率曲线图,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绘制方法。经过多次教授、训练她们分析心律曲线,学生们都会围绕靶心率进行练习,会根据自己当时的心率情况调整运动强度、运动量的大小。这样就使得锻炼更科学、合理、有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上的自主练习中,经常能看到那一把把的“小伞”不断的“开”、“合”,“开”时是学生在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强度的练习,“合”时是学生在心率曲线图上描点、连线、进行数据分析。
图一是“一把伞”(四位学生)绘制的心律曲线图(几个人一组,可以共同分析,相互参考。也是共同学习的一部分)。
(四)优秀学生撑起“伞”
  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群体,教师一定要让她们撑起“伞”。不论进行什么项目的学习,总归有一部分同学接受能力较强,学起来比较轻松、愉快,这时老师要充分重视这些学生的作用,让她们充当“伞骨”,帮助老师进行教学。还以篮球项目为例。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就挑选出技术动作相对较好的同学,让她们做“伞骨”,撑起一把把“小伞”,当这些“小伞”足够结实的时候,再把这些“伞”拆散,形成更多的“伞骨”,撑起更多的“伞”。随着教师的指导以及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学生的身份不断变化,同学们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这种方法我甚至运用在了课后的分层补课中。第一批参加补课的同学的技术动作就是最好的。这样,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你都可以看到一幕幕“乐教”与“乐学”的场景。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初三下学期两周一次的分层补课一个环节就有六百三十多人次参加,平均每人次练习两项。
“散”教学模式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百七十多人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强项。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丰富和手段多样,让学生生机盎然,各展所长,散开来,自由发展。
(一)课上“聚中散”。
  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发现自己的强项,把自己的强项变得更强;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法中找寻适合自己的方法,把方法运用得当;让学生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教学分层时确立自己的目标,朝自己的目标不断进取。让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尝试新鲜,保持新鲜,最后积极创造新鲜;让学生在新鲜中建立兴趣,在兴趣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越来越“散”。以800米为例。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的800米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姓名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成绩
中考成绩
罗维洁
4:16
3:52
3:45
3:34
3:23
 
转学
赵灿
3:54
3:42
3:45
3:42
3:34
3:21
满分
李诗心
4:08
3:54
3:41
3:33
3:25
 
满分
孙雪
4:17
4:00
3:57
3:41
3:43
3:26
满分
郭梓桐
4:13
4:13
4:02
3:53
3:41
3:22
满分
伍元涵
4:20
4:11
3:55
3:48
3:37
3:35
满分
  象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谨以她们为例。可以说学生的进步是非常可喜的。当你统计考勤时,你会发现一个更可喜的现象。在的耐久跑教学单元中,很多学生会有六次以上的800米成绩,四次以上的跳绳成绩,踢毽子的成绩就更多了。那都是学生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成绩不满意不断补考的成绩记录。因为“散”,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最满意的成绩。
以仰卧起坐为例。仰卧起坐的练习方法我们介绍、创新、体验了十五种以上,并且每种练习都可以独立完成,这样就保证了“散”的可行性。

  “这么多的练习方法总有一款适合我”!右图是上课时学生练习仰卧起坐的一瞬。

(二)课下“散中聚”。
  课下我们以“奥运”为契机,以“团结”为主题,以趣味运动会为主要形式,本着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每一位同学都能展示自己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两人三足、跳绳、往返接力,例如集体木鞋、滚木桶、三十人跳八字、抛接球、实心球掷远等等,再例如抖空竹、踢毽子、滚铁环等等;还有广播操比赛,拔河等等。学生在积极展示自我,“散”发展的同时又“聚”拢在一起,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散”表现出一个最好的“聚”。
(三)、让“散”的基石越来越高。
  在初三课堂上建立月考制度,完成月月有考核、月月有总结、月月有表彰。考试内容与优秀标准不断升级… …九月份考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400米,优秀标准分别是170cm、30个、1分40秒;十月份考的是立定跳远、仰卧起坐、600米,优秀标准分别是175cm、30个、2分40秒;十一月考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优秀标准定在175cm、35个、3分48秒;十二月项目相同,标准更高,期末按照大纲规定的项目、标准再进行统一考核。
准备活动的慢跑数量不是一成不变。九月份跑4圈,十月份5圈,十一月6圈等等;跑的速度也不是一成不变,开始跑的时候要排队跑,此为“聚”;最后一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身体情况选择加速或者保持匀速,此为“散”;教师观察同学的步幅、步频、动作,及时给予一一指导,此为“具”。可谓“聚”中有“散”,“散”中有“具”(具体指导)。
“具”教学模式
  不论你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总归有少数同学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慢慢会掉队,散落在“伞”的边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位同学的情况进行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分层教学,采用“具”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耐久跑教学时,别的同学跑六百米,这位同学就要调整为四百米,甚至二百米;别人跑四百米规定一分二十秒完成,那位同学能跑出一分四十秒甚至两分的成绩就算不错了。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耐久跑教学时,我经常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更要作为个案来处理,可以让她自己制定目标。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与肯定,同时也给了她一定的压力。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协调性不好,我不是急着让她练习行进间运球,而是让她多练原地运球,多练原地高、低运球,多练原地换手运球,然后逐渐过渡到行进间换手运球。
  初三不得不面对中考的问题,今年中考的考试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利,但是我们选择积极应对。
  时时统计,处处分析,用数据说话,把合理的练习内容、运动负荷建立在科学的统计分析之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我们“具”教学模式的体现。
  表一是我们上课时具体到每一个障碍练习时使用的关于成功、失败次数的统计表,每节课都要记录,下课前进行总结、交流,查原因、找方法。如果张三在三号障碍失败的次数较多,就着重分析  三号障碍,多进行针对三号障碍的练习,这样就避免了练习的重复、低效率,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表一:
姓名
成功次数
失败次数
失败原因
解决方法
 
 
 
   
 
 
 
 
 
 
   
 
 
 
 
 
 
   
 
 
 
表二是我们上课时使用的各障碍练习次数统计表,使用方法基本同上。
表二:
姓名
 
 
 
 
 
 
 
 
 
 
 
 
 
 
 
 
 
 
 
 
 
 
 
 
  右图是我们技术练习的方法之一:在练习的过程中,过每一个障碍都要用最合理的技术动作,并且具体到每一个障碍、每一个人都有其最合理的步伐和运球次数。这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协作的结果。在进行全程练习之前先进行分障碍练习,可以说每一个障碍都是这样练出来的,最后就是科学、有效地进行串联,使得路线合理、流畅、快捷。
“具”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对象更具体,方法更得当,练习更科学,效果更明显。
结论
  全区体育中考第一天、第一个学校就是我们首师大二附中。我不知道是老天眷顾我们还是考验我们。前一天晚上的落雨使得地面全是湿的、遍地积水。又一次练习,又一次叮咛,又一次鼓励,能做的都做了。我与学生一一击掌后目送她们进入考场。
……
“啊,老师,我考完了!抱抱!”
“老师,谢谢!我三十分!”
“老师……”, “老师……”……当我听到一声声快乐的欢呼,看到一张张快乐的笑脸,我知道我们可以结案了,而且是皆大欢喜!
这时候我知道这三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是成功的。我梳理出来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展、创新。
结论一:“伞”教学模式
课上教学构成“伞”为以后教学中的“风雨”预备好了工具。课外活动加固“伞”,她们就会彼此宽容,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怀,她们共同分享成功、共同承担责任。自主练习利用“伞”,使得锻炼更科学、合理、有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优秀学生撑起“伞”,“乐教”与“乐学”的场景。
结论二:“散”教学模式
课上“聚中散”。让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尝试新鲜,保持新鲜,最后积极创造新鲜;让学生在新鲜中建立兴趣,在兴趣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越来越“散”。课下“散中聚”。课下我们以“奥运”为契机,以“团结”为主题,以趣味运动会为主要形式,本着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每一位同学都能展示自己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两人三足、跳绳、往返接力,例如集体木鞋、滚木桶、三十人跳八字、抛接球、实心球掷远等等,再例如抖空竹、踢毽子、滚铁环等等;还有广播操比赛,拔河等等。学生在积极展示自我,“散”发展的同时又“聚”拢在一起,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散”表现出一个最好的“聚”。
结论三:“具”教学模式
“具”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对象更具体,可以指向每一个人,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方法更得当,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点;练习更科学,可以用数据说话,从数据出发;这样就可以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