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七”精神——浅谈班级的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更新日期: 2011年1月20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得北京市第二届“智慧教师”征文活动三等奖
我所带的班级是我校的第二届文科实验班。在接班之初我就一直在思考班级的整体定位和三年规划,因为只有拥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周全的计划,才能使一个班级的成长之路走得稳、走得巧。
在我看来一个班的班级精神和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的凝聚力的体现,它包括:和谐的集体关系、坚韧的学习精神、关爱的社会意识、良好的人文素养。
这是学生生活的基础和后盾,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毕竟每个学生每天要在校内、班中学习生活将近八个小时。他们会在这八个小时内经历成长的艰辛与收获,感受文化的熏陶与打磨。
给他们一种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很重要,因为在这三年中同学之间要建立的不是酒肉厮打的哥们情谊,不是眉来眼去的儿女情长,而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协作、战斗激情。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文化的氛围很重要,因为在这三年中同学们要积累的不但有理论基础知识,还包括文科生应有的文化素养。由此观之,班级的文化建设不同于形式上简单的“花花草草”的装饰,而是班级精神的打造。
一、以班级常规建设为契机,打造文七精神
(一)
(一)用班规明确班级纪律
在学生的心中,校规、班规是用来约束和惩罚他们的工具。故而,由老师制定的班规很难让孩子们信服和主动遵守。只有由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才能使他们信服。其实在老师的合理引导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因感受到尊重和重视从而自觉遵守,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教育的作用。
因此,开学的第一次班会,我便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组织学生分成七个小组从学生学习、生活的七个方面制定班规,并在全班通报。班会集体讨论通过的班规“明确、详细、合理”,成为学生遵循的标准,教师检查的依据。

 

   (学生分小组制定班规)   (学生对班规进行举手表决)
(二)用班歌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歌是一个班级人文意识的体现,更是一个班级增强其凝聚力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在班歌的创作过程中,我发现了班中很多有才华的孩子,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了更多同学的创作潜力;与此同时,我很好地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班歌的歌词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在歌词里注入了他们对时代的感受,而我在歌词的修改中寄予了自己对班级、对孩子们的希望。经过专人的编曲和录制,便有了下面这首令同学们引以为傲的班歌。
每当班级参加重要的活动,或是孩子们因为取得成功而兴奋地庆祝,抑或是我们面对困难心情沮丧的时候,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哼起这首歌,它会给予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我们在起起落落中寻找未知的方向
我们在走走停停中追寻反叛的理想
我们在忙忙碌碌中扑向漂泊的海洋
我们在喧喧闹闹中承受孤独与失望
摩登时代迷乱的灯光
泛黄情调学生不吟唱
每一秒每一刻要积蓄
不断驱动青春的力量
在路上 在路上
我们拥紧淋漓和酣畅
在路上 在路上
我们憧憬并梦想
一起拥抱拼搏与释放
“文七”永远是我的方向
(三)用班徽诠释班级意识
设计班徽的想法源于班刊的印制和运动会班服的设计。我想每个班级都需要一个代表它的符号,这里面包涵了班训及班级的文化意识。在同学们的集思广益下,经过多次的设计和修改,这个融合了班级理念的班徽最终由班里的电脑爱好者制作出炉。这是我特别引以自豪的班徽,因为从这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集聚中国书法刚劲与柔美“文七”两字书写在以白色为底的“宣纸”上,在文字的上方印有文科班班徽的初稿“文七印”,力透纸背,美感十足。仔细观之,整个构图又很好地融会成了一个“我”字,诠释着孩子们“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鸿鹄之志。黑色为“墨”,红色为“印”,将文七两子巧妙组合成了一个“我”字,这简单的班徽包涵了同学们不简单的设计,诠释了他们不简单的信念:
穿着这件印有班徽的班服的孩子们在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打破了众人“文科皆弱兵”观念,史无前例地获得了校运动会团体亚军的好成绩。

  

当47个标榜成熟、宣扬自我的个体通过一些有效地班级常规建设,明确了文七人的身份,由心产生了爱班的情感后,一个集体才真正的建成。这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再是踽踽独行,在这三年的中,他们的快乐将加倍,痛苦会被分担。
他们从此有了共同的名字“文七人”。
二、用无声语言为载体,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人文素养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班主任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我的理解和与学生接触后的感受,我粗浅地将它“断章取义”,解释为“为人”和“做文”。
除了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也很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家庭、社会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建设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棘手的问题:现在的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张扬独特的个性却忽视了集体的共性;习惯了索取却忘记了给予;富有批判精神却缺乏欣赏意识;大男人变成了小丈夫,无私的“傻”大姐变成了利益至上的“私”女郎。因此,在班级集体意识形成之后,我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对于此,我借助语文老师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无声文字“武装”环境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无声的书面语言与学生沟通,力图培养学生责任、坚韧、关爱等方面的道德素养和对于文化的关注、探求及反思等意识。在此,我举“用班刊承载文化感悟”一例来简要说明。

我在建班之初就组织全班同学开始了班级特色班刊《文七姓》的编写工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追溯自己姓氏的起源并了解家庭为他们所起的名字的含义,将其写成简要介绍,从而使孩子们感受自己的血脉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使命;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与自己同姓的历史英雄和当代人物,将自己的感受赋予笔端。

 
有的学生在追溯历史名人中,感悟着自己姓氏的含义:
“我有幸与风格迥异又极富名气的古人同姓,自感兴奋不已。记得,明太祖朱元璋叱咤疆场的威猛。赤手空拳,单枪匹马的他凭借惊人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忘不了,文学家朱熹涉猎广泛的才华。少即读书,吟诗作赋的他,投身理学的研究与哲学的探索。遥想风沙雪雨中朱德将军指点疆场显淡定;月下荷塘边,朱自清先生清波凝步寻宁静。朱姓人可真算内定文学外显武略。但无奈我既没有风云天下的智勇,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才情,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个姓是否真该属于我。于是一段时间的迷茫,一段时间的惆怅。
然而,也许上天赐予你的东西定会有些许道理。翻开字典,我看到了这样的释义“朱,朱红”所谓朱红就是较为鲜艳的红色。短短两字让我一下想到心灵的纯度:我那一颗自认为还赤诚的心灵。或许,它能让我寻到真正的归属。”
有的孩子在探索姓氏起源里,解读着家庭的意义:
“品姓如品茶。但我的茶,不像龙井那样高贵,不像普洱那样厚重,只是淡淡的,普普通通,简简单单。
伦,源于姬姓。出黄帝属下伶官伶伦。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炎黄时期,黄帝身边有位伶官,叫伶伦。相传,伶伦是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伦,是家,是一种和谐。
倫,是大家。君王是“イ”,“侖”是臣民,是天下。天下太平了,君主才能安宁,但是,君主只能倚靠在天下旁,作为辅佐,不可以一人独掌天下。倫,便是这和谐的化身。当一个社会和谐了,臣民,君主,才能共享天伦之乐。
倫,是小家。小时候,“イ”是爸爸,帮助我,呵护我。无时无刻都给予我爱的力量,“人”是妈妈,保护我,鼓励我。随时随地都赐予我家的温暖。“倫”是我最贴心的一个字。小家和谐了,大家才能更美好。”
还有的同学在评价自己的姓氏中,道出了独特的见解:
“近几天有报道说“王”这个姓氏已经超过了‘张'和‘李'成为目前中国的第一大姓,这究竟是喜是悲,我也说不清楚。有人认为:重姓重名,和当今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是十分不协调的,于是便给自己起了很拗口,很偏的名字,更有甚者直接将自己的姓氏改了,改成了很稀罕的字,以此为荣,号称张扬个性。而在我看来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只要不过分庸碌,是完全没有必要改的。况且‘王'这个姓氏是宗祖流传下来的,我有将其延续下去的责任,逃避责任,这不是我所做的。那些盲目追求个性化名字的人又有几个真的有所作为呢?改怪名不过是表皮张扬而已,内心的空虚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经历了近两年的孕育和反复修改的“生产”,终于宛若个新生婴儿般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和孩子们沉甸甸的感悟展现在“文七人”的面前,那一刻怎个感动了得!
班主任工作本来就是个细致繁琐的工作,再加上我给自己定下的近于苛刻的要求,使我在“文七”精神的打造工作中多了一份苦涩。但是,当同学们通过各种讲座和活动收获了一份知识,当孩子们关注社会时事开展的主题班会、人大代表模拟会议和博物馆考察、社会调查报告呈现眼前,当“文七人”以中国文化精髓京剧、太极、武术接待德国友人,当经过多次修改的“文七”班刊和考察游记新鲜出炉,当班级以同学们优秀的学习成绩和行动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称号的时候,我知道对校的“流连忘返”,在家因思考致使的深夜难眠,对学生的苦口婆心,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以及身体上的疾病都不再意味着什么,我已经习惯并开始享受起了这乐此不疲地为“文七”家园奋斗感觉,我在此投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但也在和学生们的共同成长中品尝到了甘味。
其实我要感谢,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爱上了“班主任”这个让人醉心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