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二年级学生发展教育之男生女生交往问题

更新日期: 2011年1月20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得海淀区学校教科研人员学术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青春期教育是在中学时期大家最关注的教育问题,也是最棘手最困扰教师、家长和孩子自身的问题之一。

经过初一年级一年的适应期,学生已经对中学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从对中学的陌生、新奇、茫然状态转化为以习惯性适应为主,并以学习为主旋律的相对单一的生活,但这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却掩藏不住水面下的翻江倒海般地暗涌。在表现上,刚上中学的孩子的思想还停留在对教师的权威感的控制下,觉得老师是高高在上、应该服从的,但随着对中学生活的深入,以及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自我意识高度膨胀等特点的影响,初二的学生已经逐渐脱离了这种权威感的束缚,他们对学校生活(学校、教师、家长、同伴、异性、社会等)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因此这个特殊时期的问题也就显得更加突出。

当然,这个时期的问题也大多是围绕青春期这个话题展开的。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解决,然而给学生、家长、老师影响和困扰比较大的主要包括这四方面的问题:学习动力与兴趣问题(逃学、厌学、应试等)、人际交往问题(同性同学、异性同学、家长、老师等)、自我意识问题(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等)、社会发展的影响(网瘾、追星、动漫、言情小说等)。

我们也就是根据这些现有的问题,挑选有针对性的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矛盾,作为我们研究、讨论、教育教学的参照点和关注点。

与此同时,跟学生在信任、融洽的气氛里进行座谈后,也得到了一些他们现实的状态,包括男女生之间的吸引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表达等,随后发现他们对男女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偏激、片面的,比如学生彼此之间对于外号有极大的兴趣度,并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对方的一些反而是积极的态度,总体感觉这种表达方式衬托着矛盾性。由此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比较激进的,发展到最后以男女朋友相称,更为复杂的情况是,一名同学有多名所谓的异性伴侣,关系比较乱。另一种是把这些想法压抑在心里,给自己的心中留了一块不容别人侵犯的私密领地,而外部表现出来的状况是上课人在心却不在,想入非非地走神,十分地心不在焉。还有的同学把这种感情寄托在其他的一些事件上,间接抒发,比如彼此之间传看一些言情小说,对青春偶像剧很痴迷,并把自己幻想成为里面的主角,甚至沉迷在其中无法自拔。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比较特殊,也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们认为结交校外的朋友越多越能显得自己本事很大,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这就导致他们盲目地扩大自己校外的交际圈,在这种不理智的动机驱使下,很可能结交到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可能把这种混乱的男女关系习惯也带到校外,这样更增加了对他们的危险系数。

发现问题,还要明确问题,由于青春期属于两性敏感期,所以我想把男生女生交往问题作为我讨论的重点。与学生座谈的发现和平日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融合、总结后,我们概括出现在初二年级男女生之间的基本状态:

1、男女同学之间表面上,疏远、冷淡,有时甚至表现出反感、厌恶等,这只是表面一种假象,它掩盖了男女爱恋情感已经有苗头的实质。

2、很多同学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吸引异性的注意。

3、部分异性同学之间心神不宁,传递纸条,有很暧昧的关系。

4、比较含蓄的方式是阅读爱情书刊或有关性知识描写的书籍,自我憧憬。

5、有的则公开往来,上下学都要接送,看电影、逛公园等,甚至有身体接触,接近成人恋爱的方式。

基于初二学生的这种状态,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未雨绸缪,给学生们一些即时的指导。于是我校于11月底举办了一期青春期教育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分为男生会场和女生会场,并在同一时间内分别进行。男生会场主要围绕责任意识、独立人格形成、有志于学、符合“德”的要求等四大问题开展讨论。女生会场以《给花季女孩的一封信》为主题,揭示了青春期的含义、青春期的表现特征、正确与异性交往、以及如何成功地度过青春期等一系列问题和方法,并向所有女生发放了《给花季女孩的一封信》,共计200余份。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以乐于接受的形式,获得了科学的青春期知识。

在学生得到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信息量的增大,学生们对一些青春期知识已经过早的了解,而且并不一定是很正确的渠道。而女生们最想了解一些现实问题,如关于如何进行男女交往的指导,也对女生之间该如何相处存在疑问,急需一些好的建议。男生则表现的不是很关注这类问题。

学生有需求,就要积极引导,怎样引导又成了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又一关键问题。

首先,是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入手,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

1、男女生在一起,应多谈学习、工作方面的问题,交流思想,以便相互促进,谈话时应大方端庄,热情爽朗,语言要文明,特别注意有话摆在桌面上,不要躲在角落里或背人的地方长谈,谈话次数也不要太频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男女同学间相互帮助时应坦率、真诚、不要故作姿态,遇到矛盾要互谅互让,心胸豁达,通情达理。

3、不要混淆友情与爱情。

4、思想中萌发了超越友谊限度的情怀,要努力使精力转移到其它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如果男女生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有以下原则可以参考:

1、主动寻求有正确经验的前辈的指导。虽然学生随着成长自己已经有了很多自主的能力,但一些方面仍然需要成人的帮助,因此要信任父母和师长,并与他们交流自己面临的问题,让他们提供青春期性发展的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苦恼宣泄出来。

2、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就算在很多诱惑面前也能抵制住。

3、充实自己的生活,如阅读、运动、欣赏音乐、亲近大自然。尤其是积极投身到集体活动中去。尽量避免和异性单独相处。

当然,关是学生的孤军奋战还是不够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与孩子俱进。由于社会的变革,比如社会主流文化的改变,媒体等广泛的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一点有必要引起大人们的重视。我以前听过的一些发展心理学的讲座也谈到过诸如“早恋”的问题,专家们引导心理老师的思想方向是:用“早恋”这个名词似乎有点不科学。我理解为两个层面,一个“早”字就在无形中贴上了不承认这是青少年正常心理发展阶段的标签,一个“恋”字更是烘托出了青春期萌动被误解后所强加给他的定义。这个名词就在诱导大众,这种现象是应该被制止的、被否定的、是错误的。心理专家还指出,人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缺失或是没有完全充分获得来自父母的关爱,尤其是来自异性亲情的体验不充分。这类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障碍,比如交际能力、信任感等等诸多可能的方面。于是很多人认为,在青春期这样的疾风暴雨似的时期,为这类孩子的担忧更不足为奇了,这种关键时期更是不好把控的了,就像一个装满可燃气体的瓦罐,一丁点明火的出现,都会将其引爆,而且威慑力必定是巨大的。基于这样的担忧,老师们早早就在自己心中拉响了警报,家长们更是寻觅着种种蛛丝马迹,丝丝微小的预兆都让他们绷起神经,一旦确认他们认为的事实,就搞得他们胆战心惊,各种阻挠的方法顿时浮出水面,屡试不爽。目的很明确,一定要拆散,还必须彻底。因为会耽误学习、耽误将来,也许还会酿成大错,甚至是一辈子都无法挽回的后悔经历。但是费了很大的力气到最后的结果却让家长和老师们大失所望。老师会抱怨学生品质就有问题,不想学习光想这些乱七八糟用不着的,家长更是认为很心寒,孩子都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最后要不然就引起轩然大波,要不然就陷入冷战。当然发生这样的结果是很遗憾、也是很普遍的。在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在青春期一种良好的异性交往状态,可以很好的弥补甚至是抚平这种在儿童时期所积累的缺失感,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益的。不过这要建立在一种健康、良好的男女关系的基础上。老师、家长的担心实属正常现象,但是应对的方式还是比较欠佳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意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但其实青春期只是对异性的好感和好奇,但是外在力量的干预,使他们这种愿望更强烈了。我们的阻挠就是源于我们认为这些孩子根本就不懂爱情,但是反过来,因为他们不懂,其实在青春期范围内的异性交往就不应该称之为爱情或恋情,干涉的结果反而导致这种纯洁的感情向着也许扭曲的方向所发展。应该使这种对异性的好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做出过分的举动,比如发生性行为等。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更要找一些处理的技巧,引导孩子珍惜这种纯洁感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关于青春的美好的回忆。

因此家长、老师、学生三方应该对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树立一个正确的意识:对异性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也是一种正常心理,不必害羞、苦恼。同时伴随着生理的日趋成熟而偶尔出现的性冲动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也不必因此感到羞怯、可耻,从而感到慌张和担忧。但也不能放纵地任其发展、听之任之。如果这种自然良好的男女关系,双方控制的很好,不仅能互相帮助,还能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并促进学习,这才是我们最和谐的青春乐章,也将会是我们教育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