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最柔软的自尊心

更新日期: 2011年1月19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得北京市第二届“智慧教师”征文活动二等奖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更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而言,意味着学校组织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教育而设立。学校中存在着处于不同位置或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例如学生、教师、校长、主管以及类似的人群。对于承担某一角色的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角色期望。角色期望不仅包括了对角色扮演者的职责和行动的期望,也包括了对行为效果的期望。[①]

教学管理是指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管理,即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守的一定的原则,有效的处理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而课堂教育管理方法是指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管理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恰当的教学管理方法会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够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想让学生们做个好孩子,却在不经意间、或者是无意识的伤害到了学生最柔然的自尊心。经过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了出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为了学生,只是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

一、案例:

这是我在很短的教师生活中经历的一件真实的教学管理案例。这是一堂普通又不普通的历史课,说它普通是因为这只是一节普通的历史随堂考试课,说它不普通是因为在这堂课里我学到了很多在之前的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那天上午第四节是历史课,我在第三节课下课后就到教室里等着了。上课铃声一响,我就把试卷发了下去,学生们拿到试卷后都在认真的审题、做题。前二十分钟课堂纪律是很好的,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左顾右盼的。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个别的学生(小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准备好,就有些坐不住了,总是偷偷的看旁边同学的答案。见到这种情况,我先是轻轻的咳嗽了一声,小明似乎感觉到了这是在提醒他,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其他的学生也似乎并没有被我这样的声音所打扰,继续认真的学习着。

我原本以为小明注意到了老师善意的提醒后就不会再继续这么做了。可是几分钟之后,小明又开始偷看旁边同学的试卷,我觉得他可能是怕自己考得不好,也没有当众点他的名字,只是装作漫不经心的在教室里巡视,我没有直接走到小明的跟前,先从靠着门口的第一组开始走,小明是坐在第五组,等我走到小明的跟前的时候,我短短的停留了几秒才又开始往前走。走回讲台我转过身还是看着学生们。

都说事不过三,我已经提醒了小明两次了,我想这一次他应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了五分钟我发现小明还是再重复着他的错误。这一次我有些生气了,正要点他的名字批评他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我开始想着到底该怎么做,突然间灵光一现,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很可爱的长颈鹿,这只长颈鹿正伸长了脖子向旁边看。听到了粉笔与黑板摩擦的声音,学生们纷纷抬起头来往黑板这边看,看到了我画的长颈鹿后,许多学生都只是笑,有些学生好像在想老师的意思,小明也笑了,可是从这往后小明就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了。

我记得在大学的师范课程里曾经学过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只是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但这都是在学生愿意学习的基础上。作为老师一定要尽可能的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对于这些学生不能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我们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来找出适合这个学生的管理方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像小明这样的学生,其实心里是很脆弱的,不能太过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要不然会适得其反的。

二、分析与评价: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我所任教这个班级的简单情况,这是初中一年级的一个普通的班级,不是实验班。这个班级里的许多学生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很努力的学习可就是成绩不好。而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在处理很多教学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其实从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行为方面来看,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从教学管理学中对学生行为目的的分类来看,像小明这种在教师提醒后停止,但是又会重复的,让教师感觉到烦恼的学生行为是希望获得关注。

我作为一个教师,在通过体会自己对小明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反应(烦恼),根据这种感受确认出小明有哪些行为目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改变其错误的目标,引发学生新的建设性行为。但是我这么做就是应该有意忽视学生的行为目标或者需要,并且向学生解释其目标的错误,讨论其中隐含的逻辑错误,从而树立良性行为。

在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学生,向学生解释其目标的错误,讨论其中隐含的逻辑错误也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处于青少年初期的学生们,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较为丰富细腻,深刻稳定,同时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等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一言一行中都要仔细小心的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正确认识学生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前提。课前准备除了老师对教学活动整体的把握,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把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应该满足于整体的一般化的模糊了解,首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核对学习新知识的情感、兴趣、动机和状态等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作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并且要努力使这种发展成为可能。教学管理过程中切记不能一刀切,必须兼顾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就像小明,经过几个星期的接触,我对小明其实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其实小明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他是个很用功的学生,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没有在这件事情发生后立刻找他谈话,而是过了几天,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在班里和他说的这件事情,当时的班里并没有什么学生。小明主动的对我说他为什么会在考试的时候那么做。他说:“老师,对不起,我并不是有意要那么做的,其实我一直都想考出好一点儿的成绩,每一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很认真的复习。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考试的时候我就会很紧张,一紧张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考试我都会这样。老师,这次我只是想考得好一点儿,才会那么做的……老师,谢谢您没有让大家知道这件事情,真的谢谢您,以后我再也不会那么做了。”

是的,从小明的这些话语中我可以听得出来,他的自尊心其实非常强也很脆弱,只是他有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每到考试之前他都会焦虑、紧张,这是他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当着那么多学生批评了小明,那么小明的自尊心也会严重受伤,到时候可能会使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打击,更有甚者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而这种隐晦的提醒方式,很好的保护了小明的自尊心,又让他很好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种幽默隐晦的方式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我告诉小明,考试其实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考试之前的紧张和焦虑都是正常的,我高考之前的那几天也会这样,甚至考试之前的一天我都感觉到自己的脑袋里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了。可是我们要相信自己,只要是自己看过的、背过的只是就一定会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只是我们一时想不到而已,而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所有的一切我们就都可以想起来了。

有些学者认为,恰当的教学管理行为是可以定义的(和被教师学会的),好的或者效率高的教师可以与差的或者效率低的教师区分开来,这些差别对学生的影像大小是可以确定的。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类型、他们对学生的反应方式、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和态度、他们的课堂管理技巧、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他们一般的教学行为(有时指“课堂气氛”),所有都很重要。[②]

(一)、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就我个人的看法,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暗示控制。当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暗示动作或者语言来提醒学生、警告学生,从而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实现教学管理的目的。例如,教师始终看着有不恰当行为的学生,直到他停止了这种行为为止;或者是教师装作无意识的走到学生的身边,稍微的停一小会儿等等,都是暗示的有效方法。

当然,这种暗示也包括教师语言中的“隐喻”。教师所思考的内容包括个人经验、印象和术语,所以比喻性语言是教师教育学中教师意思表达和理解的核心。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这种隐喻的方式不容易让其他的学生发现,可以很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很适合心理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们。就像我前面的案例中提到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颈鹿,就只有小明一个人(也就是当事人)能够看得出我的意思,这样既能够提醒小明改正错误,有免去了在这么多学生面前批评小明的尴尬。

2、运用幽默。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几个小笑话,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当然,这种幽默的语言也要注意其正确的运用。比如说,要求我们教师掌握幽默语言的原理和要领,准确的把握住幽默语言的意思;还有就是教师所运用的幽默语言的内容,要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水平。

3、提问同桌。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或是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干其他的事情的时候,教师一般可以通过提问该生的同桌或者是邻近的同学来提醒和警告他。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突然直接提问该生而引起的小麻烦,例如因为毫无准备而显得惊慌失措、答非所问,进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等等,使得该生感觉到相当尴尬,影响到该生的学习和心理。

4、创设情境。当学生感觉到疲劳,不专心听讲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例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等,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5、正面教育。如果以上的方式都不奏效的时候,教师对待那些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就要正面加以严肃的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不良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坚持晓之以理,尊重学生,要避免批评时情绪激动、言辞尖刻、或者婆婆妈妈、浪费时间,以扩大事态,影响正常教学。

(二)、教学管理中的人际沟通

在教学管理中的人际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管理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意在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反而使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到不愉快。教师因其善意不被学生所理解而烦恼。产生这种烦恼和不满等消极情绪的原因,是双方对彼此行为所进行的非移情式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师生之间对彼此行为的不一致理解。作为一种教学管理策略,人际沟通旨在实现师生真诚的理解彼此行为的真实理由,消除师生之间因为交流而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误读,并达成对彼此行为的谅解与共识。而教学管理中的人际沟通策略主要高扩倾听和诉说、信任和责任等环节。

1、倾听和诉说。当学生发生违反教学管理规则的行为之后,只有彻底弄清楚其发生的真实原因,才可能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只有学生对其行为发生原因进行的充分诉说,是了解其行为原因的主要途径。诉说着能够较为完整的说出自己行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听者对诉说所持的态度。倾听者向诉说者传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真诚的理解,产生心理安全感。只有这样,诉说者才会进行充分的表达,最大限度的说出自己行为的真实原因,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才能了解诉说者的真实情感。

2、信任和责任。人际沟通中,尤其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改进其不当或者违规的行为。没有这种信任,倾听者会在了解到诉说者所陈述的行为原因后,常常将自己的主管判断强加于诉说者,从而让诉说者产生心理隔膜,妨碍人际沟通。倾听者对诉说者的信任赋予诉说者以勇气,而诉说者自愿做出的承诺则使行为者真实的承担起改进其行为的责任。

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也许一些教师看似不经意间的小事都会触碰他们心灵的某个角落。有人曾经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受益,而不是让学生受害。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浅见,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一切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是成功者。



[①] 《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 【美】 Fred C.Lunenburg ,Allan C.Ornstein著 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王家启,徐卫红等译 第47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

[②] 《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 【美】 Fred C.Lunenburg ,Allan C.Ornstein著 孙志军,金平,曹淑江,王家启,徐卫红等译 第417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