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改专题教学《项羽之死》的探究与思考

更新日期: 2011年1月19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得北京市第二届“智慧教师”征文活动二等奖

伴随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块教学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模块教学中语文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与传统教材相比,为教师自主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但是新教材知识容量大,难度加强,课时相应减少,语文选修模块怎样进行专题教学,怎样在有效的短时期内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我在选修模块教学中重点探究的问题,针对《项羽之死》我开展了专题教学,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一、语文选修模块专题教学要体现新课标新理念。

实施模块教学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学习新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适应并实践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既要避免流于形式,又要富于针对性,按照“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密切结合新课标,必须坚持“守政出新”的精神,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

二、语文选修模块专题教学的内容及形式要体现“守正出新”的新课标精神。

“守正出新”是新课程人教版语文科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主编袁行霈提出的编写方针。袁行霈指出①:所谓“守正”,首先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批判继承的精神,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是吸取已有的各种文学史的编写经验,吸收各方面新的研究成果,使之能够体现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谓“出新”,就是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挖掘新的资料,采取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论断,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并把学生带到学术的前沿。基于这种理念与精神,我在选修模块教学《项羽之死》的专题教学实践中,在继承传统教法的基础上,挖掘新资料,进行了新的探究与尝试。

三、钻研文本,思考领悟,设立专题。

《项羽之死》内容不难理解,但是怎样从看似简单的文本中挖掘出具有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提高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专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经过讨论课文的具体情节: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学生总结出项羽具有铁汉柔情、多情善感、骁勇善战、勇猛无敌、自负刚强、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为什么曾经叱咤风云的项羽最终是悲剧的结局?我引导学生从对项羽形象的分析上找突破口,确立了以分析项羽之死的悲情为专题的教学内容,并在以下层面进行教学探究:

(一)积累整合,合作探究。

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首先用“( ? )情之悲”四字短语高度概括出项羽的悲情。其次分析项羽的悲剧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经过合作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得出如下结论:项羽的悲情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爱情之悲——有人爱不得(虞兮虞兮奈若何)

2、民情之悲——有时缓不得(田父绐曰)

3、军情之悲——有谋使不得(乃有二十八骑)

4、乡情之悲——有路回不得(我何面目见之)

5、友情之悲——有友帮不得(若非吾故人乎)

6、亡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五人分尸并受赏)

分析到此,我向学生展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启发学生继续思考造成项羽悲情的深层原因,学生思考后又得出下面的结论。

7败情之悲——有悟不得(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最后我进行总结: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正如司马迁所作评价:“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上述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著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因此我们感受到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他塑造的项羽为我们演绎了一首充满悲情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二)感受鉴赏,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在归纳项羽悲情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项羽悲情的具体体现,当堂练笔写作短文,高二2班佟佳伟在分析项羽的民情之悲时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这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想一想,活埋二十万个人秦军,他们参军前都是百姓啊!二十万条生命以这样残忍的方式死去,这是多么惨无人道!这是怎样的场面,又是怎样的人可以做出的事情!一个轻视生命惨无人道君主,怎能算的上是好的君主?即使推翻了秦朝,他也永远不能享真正的荣耀。善待生命,这是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事情,但他不懂!在我的心中他是个失败者……”他发自真情实感的议论,博得同学一致好评。

第二堂课,我结合历代文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对项羽的评述,引导学生思考,并下发当代学者王立群、易中天评价项羽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应用拓展,进而发现创新。

在归纳项羽上述七种悲情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再度思考:项羽的悲情仅此而已吗?高二1班冷籽深写道:“正如易中天所说,项羽本可以不死的。但他的性格注定他走向灭亡。因为项羽所走的道路不同于历史方向。这个年代没有了诸子的百家争鸣,没有了游侠谋士的纵横天下。换言之,在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后,英雄的时代便走向末路。但我依旧喜欢项羽,喜欢他的英雄气概。项羽杀人无数,但在垓下被围之前曾对刘邦说:希望两人单斗,不愿天下苍生因他们而生活于水火之中。这说明当时的项羽已意识到战争带来的危害,已懂得为天下百姓着想。当项羽乌江自刎时,我为他惋惜。但他的性格注定使他会以这种方式来谢幕(自己的)人生,当初他带着八千子弟过江,而今却无一人生还,骨子中带有英雄义气的他,如何肯过?“人或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项羽的死轰轰烈烈,为英雄年代的结束画上圆满的一笔。”由此学生得出项羽的第八种悲情----性情之悲。

学生在感受鉴赏项羽人物形象的同时,应用借鉴古今中外名家学者的相关评论并进行拓展,从而有了发现创新得出又一个结论,他有理有据的议论,博得学生一致认同。

(三)听说读写同步进行,综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之后我借助名言,继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死了。他是站着死的!他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可以从项羽身上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呢?项羽之死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益的人生启示呢?

我给出示例:(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并提出要求:1、参照上述格式,当堂练笔200字以上;2、引用一句名言或诗句;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之后学生展示自我写作短文,进行交流。

高二1班朱铖铖当堂写道:“项羽之悲,悲在他的迟疑,使刘邦壮大;悲在他刚愎自用,兵败如山倒;悲在他不能与虞姬长相厮守;悲在他豪侠之气,身首异处;悲在他面对故里羞愧难当;悲在他一代霸王,饮恨长歌。

(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叹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观点)在人类奔腾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犹如匆匆过客,孰是孰非?也许有人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有谁能寿与天齐? (事例)项羽之死无非在于他的悲情而已。(点评)试问:心愿未了,谁能做到无牵无挂?看这乌江滔滔水流,项羽之死已成必然!可怜他一身武艺,胸怀抱负,毕生争战沙场,何等的英雄气概!可敬!可悲! (现实)如今,这种气概早已变得格格不入,社会已不需要那种浑然天成的霸王,而更多是刘邦这种圆滑灵活的“小人”,可畏!项羽之死天妒英才!他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较为深刻的议论,引起学生的共鸣。

最后,我结合王立群评价项羽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经过讨论引导学生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1、要有理有据,做到观点正确集中并与材料统一。其中包括对人物的历史评价、道德评价与审美评价,而道德评价服从于历史评价。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课上,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思考,听说读写同步进行,语文能力得到相应的综合的提高。

四《项羽之死》专题教学实践反思

上述教学实践,促使我深刻思考:专题教学既要避免流于形式,又要富于针对性,按照“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专题教学要密切结合新课标,必须坚持“守政出新”的精神,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专题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努力端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识,抓住每一次契机,以丰富多变的教育元素,以全方位的教学新模式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使专题教学成为高中课改新型教育模式下新型教育思想一个良好载体。

附:注释①:袁行霈引文见 陈琳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年4期“传统单元编排体例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排体例之我见”第36页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