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讲台第一步——“讲好课”

更新日期: 2011年1月19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北京教育丛书第五届征文活动”二等奖
时光荏苒,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在校园里生活的日子已经有一个月了,而这短短的一个月已经使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感悟: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课堂便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舞台,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尽其所能地引吭高歌、翩翩起舞。
而对于像我这样刚走出校门的新上任教师来说,能在课堂上讲课是最令人向往的,无论是在得知有关即将授课的各种信息还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时常能体验到期待、渴求和兴奋。但我必须得承认,真正到了课堂上,很多未知的情况也着实给我了不少打击,之前的美好设想犹如漂浮在空气中缤纷绚烂的泡沫,被现实的钢针无情地扎破,瞬间涣散在空气里了。
拿到《为师和师承——王能智教师培训实录》一书,首先被其清晰的构架和脉络所吸引,从第一篇“站稳讲台”到第二篇“走进研究”,再到第三篇“专业成长”等,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阶段性,这也正是我们新教师应该秉承和遵循的原则及规律。而具体到内容、形式也很新颖、独特,如 “关键技术”环节,其作用有四:(1)提纲挈领,是核心,是重点,醒目、明确。(2)放在首位,避免了记忆心理中系列位置效应的前摄抑制,使人印象深刻。(3)在不能完全透彻理解部分名词和思路的状态下,推动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4)版式类似总结的笔记,便于以后的翻阅和查找。“师生对白”环节,可谓是本书中最独到的部分了,因为经验十分欠缺,我一直期盼能有一位前辈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解答我最棘手、最困扰、最迷惑的问题,然而很多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的是,本书刚好用最恰当的方式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曹彦彦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句句问到了我的心坎里,很多都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而王能智老师解答得也恰如其分,不但解决了很多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满足了我在教学、教法上的一些迫切的需要。而后的“记录和感悟”环节与“师生对白”环节衔接的非常到位,形象、具体地把王能智老师的解答做了诠释。最后的“教学实例”环节更是把理论融于了现实,在回归课堂的手段中,得到了理论的升华。各个环节的合理搭配,无一不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的巧妙结合,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都极强的指导用书。对于我来讲,这本书好比开启教育殿堂的一把金钥匙,使我能够信心十足地迈向教育领域的大门。
作为一名心理课教师,深知这门学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独特性,比如课堂常常是以活动、体验为主,也没有相应的教材。虽然存在着这些客观问题,但是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还是自己作为教师的深切体会,都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切就是从站稳讲台开始的,所以我着重研究的是此书的这一章节,同时这也确实是我当下最需要掌握的技能,换句话说就是要练好基本功,不管教授的是什么学科,练好“讲”就像是盖高楼先要打好地基一样,是一名教师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素质。就像王能智老师通过新教师讲课的一系列现象所总结出的:新教师站稳讲台的第一步是“讲好课”。
我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需要,精心地设计主题;通过各种渠道全面系统地搜索资料;制作符合学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各种实物道具吸引学生,以使他们能积极参与,体验更丰富的课堂氛围;反复在课下模拟课堂,进行演练。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一切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了,但走进课堂时还是不免有些紧张。在讲稿上设计的话语,原封不动地说出来却显得比较生硬,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却又略显随意,不够正式和权威。与此同时,我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是活的、有思想的,课堂也必然是活的、有思想碰撞的。每当有一些突发状况,很难灵活应对,有时对学生的想法很吃惊,在备课中根本无法预先构思出所有的应对策略,于是就呆在了那里,甚至在解释的过程中会出现较牵强的场面。另外,在心理课上,做活动会使得气氛很活跃,但最后提升、总结的讲述过程,学生就很难收回这种兴奋的情绪状态。诸如以上的问题,一直很困扰我,也找不到相应的对策。然而此书中提到的两点,正巧说明了我碰到的问题,使我眼前一亮:
(1) 王能智老师在解答曹彦彦老师关于为什么重视“讲”中说道:“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新同志的一大忧虑是管不住学生,‘怎么对待这些又可爱又可气的小家伙'?他们经常聚在一处研究‘降服'学生的策略,交流跟他们斗的经验。我听课时却发现了一个出乎他们意料的问题:学生不认可他们的讲课。”
(2) “其实青年教师往往对自己的讲还没有足够的自信,甚至还没有准备以讲为职业。
看到这些,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承认自己在课堂上并没有发挥自如,每节课都会留下些许小遗憾,究其缘由,正是因为不熟悉课堂、不熟悉教学而导致信心不足,“讲”这一技能也锤炼得远远不够,二者的交互作用中,更加深了这种不自信,从而使“讲”缺乏底气,使学生不能被折服。
了解了存在的问题、发现了问题,就必须要去解决问题。很庆幸这本书中也对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首先,书中说到:“讲的本事是天生的吗?不是,讲的本事是可以训练的。”这句话激发了我的信心,摒除了之前对一系列问题的顾虑。当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还是王能智老师提出的帮年轻同志练讲的三个课余步骤:一是练习朗诵,二是讲教学故事,三是讲片断课,接下来才是在课堂上上讲述课。练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不急不躁,时间服从质量。具体来说,一、朗诵看似简单,其中却也包括了很深的学问,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交流,练习朗诵能很好地过语言方式转换关;在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个人的语言风格,这也是一种“创作”;朗诵总会刻意于自己的内心视像,是自己内心视像的一种对外反射。明白第一步是要练习朗诵,我当即开始搜索可以朗诵的资料,从散文到小说,从语文课本到报纸杂志,我甚至找到了一些心理剧的剧本拿来练,材料多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要用心,并在练习中体会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如何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等。二、要想讲好故事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校园生活,用心和学生打交道,敏锐的捕捉一个个瞬间、一个个片段,把这些点滴和感悟编成自己和学生都在其中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要好听,能让自己和学生的行为都发生积极的变化,这是一件很不易的事情。这就促使我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甚至能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能只是一味的根据理论空想,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能通过语言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描述出来,一起感同身受!三、“片段课”有强调同行的参与和帮助,但由于学校只配备一名心理教师,确实存在缺少团队的力量等诸类问题:同组人员的探讨、建议、切磋几乎没有,取长补短、查漏补缺的机会更是为“0”。我只能通过听相关度较高的科目的课程,如思想品德课等,进行相应的弥补,或是求助有关书本,反复揣摩,再在课堂上实践。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有关经验。
上述方法体现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说别人写的话——说自己该说的话——与课堂接轨,这正是练好“讲”的一个科学的过程。
本章节随后还补充了一个专门阐述“讲”的主题,我也提炼出了里面的一些精髓作为我训练“讲”的指导方针。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我认为透彻理解本书对白描的定义对我帮助最大,“教师不刻意借助其它任何媒体,只凭一张嘴就能痛快淋漓地把事情讲清楚,讲生动。”之前提到过,我的课堂设计很偏重形式的新颖、独特,因此忽视了“讲”的影响力,使得课堂氛围略显浮躁,没有回归到课堂的本真。其次,因为缺乏经验,我的“备课”更倾向于“背课”,可以“背课”,它可以帮助教师顺利越过课堂讲述的三大障碍:“问题、逻辑、术语”,养成说话讲究的习惯等。我认为,这虽然确实可以当做新教师对精雕细刻的课堂讲述的定向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环节,但最终还是要把握好这个度,训练成分更多一点,而不要养成“背”的习惯,拥有自然的教态不是光靠背就可以实现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讲”的贯穿始终的目的和原则就是为了“不讲”,教师只是个媒介,但一定要专心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等,也就是要费尽心思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好课,讲好知识,然后把更多的空间交还给这些有着自己经验和思想的学生们,掌握知识是基础,能点燃每一只创造的火花才是关键。
作为新教师,我的发展阶段决定我的关注点应在研究“讲”上,练好“讲”才是一切的出发点。但我相信在自身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本书将犹如教育探索之汪洋的一座灯塔,时时引领我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