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更新日期: 2010年9月28日 上午12:00

本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高中)2010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就是难以把该语言与其背景结合起来。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好外语是相当重要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外语教学应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文化知识的讲授不够全面深入,一带而过,导致学生不能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匮乏,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究其根源,影响我国外语教学中淡化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教学经验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思维定势,认为英语学习只要积累词汇、夯实语法加上一定的题海训练,高分就不是问题。然而,往往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出来的“出色人才”只能成为参加中国外语“笔试”的“高分”机器,在实际交际中往往因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产生误解,达不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时甚至陷入尴尬境地。这些人才难以走出国门,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急需的外语人才。这是我们作为外语教师的悲哀,更是我国外语教育体制的悲哀。
然而,大多数教师还未能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中学英语教学最终面临的是考试,仍然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认为这才是提高分数的良策,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甚至舍弃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能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体现课改的教育思想。这种教学行为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忽略文化知识的积累,难以形成较深的文化底蕴,从而抑制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其次,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是纯粹的语言知识传授以及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忽视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教师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长难句式,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以知识讲知识。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依托,教师自身也知之甚少;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不忍耗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教学素材,久而久之,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随之降低。此外,我国的中学外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亲身体会异国文化,对于所教授语言的本土文化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也许早已过时了的书本,甚至自身也是我国外语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化意识浅薄的的“高分”机器,试想我们的教师为了不让“恶梦”重演,再次恶性循环下去,想方设法克服自身局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和精力。
第三,高考制度改革还处在摸索和逐步推进阶段,未能深入彻底地改善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平时的英语教学之所以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方面的差异很难在高考中体现出来。从理论角度而言,许多教师也能认识到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只能服从于“高考指挥棒”,将高考的内容视为教学重点,无暇顾及“多余”的部分。 实行新课改以后,教材有了较大变化,加入了不少训练口语、交际的对话内容,补充了许多文化教育素材,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进行深层的挖掘,仅仅浮于表层,仍然很难向学生全面地、系统地、真实地呈现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并且课改后高考的考察内容变化也不大,教师很难加大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重视, 不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这些现状,我们该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此,我有如下思考: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揭示文化的内涵。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因此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文化知识的讲授其实不单纯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跨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同时还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认识到通过这种对比,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以便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避免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行为不当或误解;此外,高中英语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国家为了改变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培养适合当今全球化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势必会将“高考指挥棒”向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倾斜,不单纯考察语言知识,会越来越重视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阅读、完型题考察的内容也会涉及到更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导致答题失利,使得我们多年来有效的“高分策略”也难以应对今后的高考。
第二,教师自身应该广泛涉猎异国文化知识,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很多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苦学多年取得了学生时代的辉煌,并在教育岗位上培养出了适应我国考试制度的许多外语人才,都是我国出色的外语教学人才。然而时代需要我们改善以往的思维模式和教育理念,更新观念,倾听时代的呼唤,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实战形外语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借助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的便利条件,广泛涉猎所教语言的本土文化知识,加深自身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同时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形成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支撑。同时,作为外语教师,在家庭和社会条件允许时,外出学习和考察是很必要的,通过自身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语用能力也能随之提升,这也会反作用于我们课堂教学,有利于我们的英语素质教育。
第三,高考制度改革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体现社会需求,形成正确导向,力求平稳过渡。
既然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深入人心,那么这也正是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必须在高考中体现出文化意识的深浅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导向。同时,在教材和教学大纲中也应该有理论层面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并且对教师的培训应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教师能更好的把握住外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学比重,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逐步推进我国外语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平稳过渡。
那么教师当前应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寓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之中”呢?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通过词汇教学来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
外语教师一直很重视词汇教学,但往往仅限于词汇的理解和用法,对于词汇中包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很少向学生呈现。有些词汇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理解个别词汇,将语言延伸至文化,有意识地将文化与语言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查原版的英语词典先追溯词语的起源意义,然后解释其象征意义,再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词语。这样,学生在学习词语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体现了文化意识的保障性作用。
第二,抓住一切契机启发和引导学生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助其形成英语思维。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可是学生求知的心是无止境的,只要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乐趣,自发的进行钻研,就不用担心占用我们的正常课时,收效会更好。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一切契机鼓励和激发学生丰富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
在一次习题课上,单选题中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Robert got all the heritage from his uncle, which made his brother ___(C)_ with envy.
A. red B. blue C. green D. yellow
学生见到此题选什么的都有,题意都能理解,可是就是不确定哪个对。按照汉语的习惯,学生自然认为A选项正确,可又担心中西方对这些颜色的理解有所差异,因此抱着蒙的态度选一个就行了。我觉得这正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决定先不给学生答案,要求学生课下查找资料选出答案。学生渴望求知的眼神也未能动摇我的这种决定。第二天上课,我问学生是否知道了答案,学生异口同声的说选C。原来学生们按捺不住,下课就上网搜索了中西方对颜色理解的差异,并迅速地把答案公布于众。我接着又问到了学生这些颜色在西方分别代表什么涵义,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他们所知道的,班级气氛异常活跃。几名上心的同学还特意将网上的内容进行了记录和整理,甚至绘制了表格,比较中西方对颜色理解上的差异;还有的学生归纳列举了很多有关颜色的习语等等。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对这些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的必要性,我还特意选了一篇介绍不同颜色象征意义的的阅读题,鼓励学生不看文章直接做题,结果2分钟内全班都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正确率极高。当我公布答案时,学生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无一例外的答对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自己分析答题正确的原因。学生纷纷表示如果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对英语的理解很重要,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英语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综合语用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可忽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作为中国人,有必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以便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当我们用英语与西方人交谈时,就可以将你所了解的文化知识很自然的传达给他们,从而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以京剧为例,虽然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我们大多数人对此却知之甚少。高中课改新教材也特意增添了这部分内容,但只作为听力技能训练的材料,重视程度不高。可是,我认为这却是极其重要的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为此,我首先丰富自己的京剧常识,并且观看了现场的京剧表演,从感性和理性上深入理解我们的国粹艺术。在授课之前,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有关京剧的专题研究,包括京剧历史起源,京剧舞台及服饰,京剧脸谱和特技,京剧人物角色,京剧道具和乐器等。这期间,我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并给予有效地指导,对学生设计的课件还给出修改建议。课堂上,学生首先进行研究报告,简洁的语言配上视频和图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学生对京剧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印象极其深刻。接着在进行正常的听力训练时,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听力试题,甚至提前都能预测出正确答案,原来陌生的知识瞬间变得很熟悉,甚至很多学生由此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还能听到学生哼唱京剧小调。我想这样一节看似普通的听力课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对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因此,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效利用我们的教育资源,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我们的语言教学就会更具实效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英语水平等因素,循序渐进,并遵循系统连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开放灵活的原则来综合考虑。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束定方《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总第136期
4.李立贵“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国外外语教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