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优美的桥梁--读“情绪、推理和人脑”有感

更新日期: 2010年9月20日 上午12:00

在网上看到韦钰院士强烈推荐《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暑假通读全书,不敢说自己已经看懂,但还是有一些体会与感受的,特地写出与大家分享。

本书的作者是很受韦院士推崇的Damasio博士,他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戴维·多恩四弗(DacidDornsife)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教授、脑和创造力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索尔克研究院及衣阿华大学兼职教授。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将读者带进了一次精彩的科学发现之旅。此次旅程从菲尼斯·盖奇的悲剧故事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脑损伤患者。世界上第一流的神经科学家Damasio博士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理性,它甚至可以摧毁理性,使明智的决策变得不再可能。本书为结束心理和身体两者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作者认为,理性决策并不仅仅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还需要情绪与感受的支持。它改变了我们关于心理和身体两者关系的观点。一方面将情绪整合入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以致我们可以像理解视觉一样理解情绪,第二他解决了意识的性质(Nature)问题。他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指出脑和躯体,即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情绪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识机制,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象,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象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作用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情绪引起躯体标识机制是先于我们的高级思维而在进化中形成的,它也许就是我们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本书为什么叫笛卡尔的错误呢?因为笛卡尔曾经提出过心智和躯体关系的命题,他所持有的二元论的观点,直至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学界争论的热点,而且是许多人,从哲学家到科学家,从宗教界人士到普通老百姓自觉和不自觉中持有的观点。德国施杜里希教授所著的《世界哲学史》中所叙述的:20世纪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背离。这种背离至少在中国教育界的大多数人的思想里并没有自觉地发生。尽管指导我们国家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在实际上持二元论观点对待教育问题是目前的主流思潮。例如很多人为了加强德育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却很少人研究被施加教育对象的脑是怎样的,它会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吗?它没有发展和可塑的客观规律吗?就像往木头里钉一个钉子,也得看看木板是什么材料的,以便选择合适的钉子和施加合适的力,可是,在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考虑过学生脑的发展规律,总以为良好的主观愿望,加上客观的需要就是实现教育的依据。

看了这本书,联系到实际工作,我觉得教师有必要增加脑科学知识的学习,教育应该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学不仅向学生传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专注学生的心灵,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要克服学生的消极、厌倦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随知识增加,有部分同学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认为化学式难记,方程式难默,微观方面的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枯燥无味,应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要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化学实验集声、光、色于一体,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特别是女同学,怕动手做实验,怕光、怕酸、怕碱、怕爆炸等,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并设法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并享受到实验过程中的乐趣,从而重视化学实验。要克服学生自满或自卑心理,培养学生成就感。要告诉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可能使自己盲目乐观,跟着感觉走,可能在不经意间落伍;自卑也会使自己过早地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要克服学生困难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坚韧性。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要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果断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于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同时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也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很重要的因素。要克服学生攀比奢侈、唯我独尊心理,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许多学生不懂得节约,乱花钱,浪费很严重。学生攀吃攀穿心理严重。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应该结合实验教学内容,渗透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极为有益的材料。

通过阅读《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让我了解到心智、脑和教育学之间存在的鸿沟与关系,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架设在这个鸿沟之上的一座优美的桥梁,它把我引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从原来单纯的因材施教逐渐转变成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考虑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根据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去引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可以带动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制约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端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积极的举措,是追求教与学和谐一致,协调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适应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重要举措。一个人有了良好心理素质,必然会把它转化为新的动力,在新的动力的驱使下,就可能取得新的成绩,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人们的心理因素就会不断地被优化,这样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