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读《我用一生去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有感

更新日期: 2010年9月20日 上午12:00

今年的暑假是充实丰富的一个假期,给学生补课,看2008年的奥运会比赛,做题,完成学校布置给老师们的作业。忙碌着,仿佛总有干不完的事儿。假期的一天,我和孩子们来到书店去寻找各自需要的书籍,我无目的找寻着。突然看到了这本书,浮现着一种好奇的感觉。在这个奥运年中,北京的楼市低迷,而一个著名的房地产商人却突然间出了这么一本书,好象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和感悟。我突然间想起了作者万方在《空镜子》热播后,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人们总是想从生活中得到点什么”,那么潘石屹到底从他的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呢?

《从物质到精神》,第三章的题目,这一章令我感触颇深。先来让我们看一看作者的感悟吧。“人类最充沛的幸福感是来自精神状态的,统摄精神的最高力量就是信仰,我们需要信仰的支持,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不动摇的维系我们的理想世界,有了理想世界,我们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的缺陷,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点。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而生活。接着作者引出了他的论据,一个小故事。《论语》里子贡问孔子,如果治理一个国家,需要三样东西,你说是那三样?孔子排了一个顺序,说:第一个是粮食,要有饭吃;第二要有军队;第三要有信仰。子贡就问,不能有三样东西,只要两样呢?孔子说,那就要粮食和信仰。子贡又接着问,这两个只选一个呢?孔子说,那就选信仰,没有粮食没有关系,没有信仰什么东西都谈不上。

好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思考和阅读就明白了理想的重要性,但是在后来的生活中,却渐渐忘记了理想,失去了信仰。忘记理想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理想世界太遥远了,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能实现了,失望之情渐渐压过青春热血。也许就有那么一天,你突然就放弃了,一屁股坐下,正好坐在耽于物质享受的沙发上。

理想之所以被称为理想,就是永远不能变成现实的未来,我何苦要去徒劳拼搏呢——这是很多物质享乐主义者的想法。听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他们对理想的设定是错误的。因为其实理想不是遥远的东西,理想就是你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你带着理想生活,理想就在你的生活里。

在作者看来,理想就是你想让生活变得美好的愿望,那是一步一步逐次去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开始的。让理想成为日常行为的基本动机,每天都有效果。有远大理想,但具备务实的行为能力的人,作者称之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哪怕它再小,都会因被注入了理想而熠熠生辉。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也许一直坚持做着一个小心翼翼的改良者,并从中获得持久的乐趣。……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短短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亿万默默无闻的改良活动汇聚成的伟大成果。

回忆自己从一个大学生转变成一名老师的过程,遭遇过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才入中学校园时,感到信息封闭,对于知识的吸收速度减慢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出现了,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领导的关系。角色的转变引起的困惑还不是最大的,这时一个问题突然出现在脑海中。我在青少年时期努力学习,力争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追求到底为了什么呢?我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呢?在迷茫中探索,一段时间内感到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一段时间内又觉得自己的个人发展不成功,一段时间内又觉得自己的学识修养在退步,总之个人空虚充斥着脑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树立理想,当今入社会时,不知道个人的能量能够释放到哪儿去了。

但是每一天在学生中生活又是快乐的,我授予他们知识和关心,他们回报我童心、爱心。看到我的学生们从一个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社会栋梁时,心底不禁升起一种自豪之情。当他们回到学校看望老师时,讲述着在岗位上的成长经历,同学们的发展,生活的感悟,我充分感到了我的价值。我感叹,老天真是非常眷顾我,让我有了这么一个充满了生机、爱心的职业,我在付出中也受到了自我教育。我从他们的言语中体会到,物质需求固然重要,但是相对精神生活来讲,是有限的。物质是速朽的,精神是永存的。一个教师留给学生的最终印象,往往不是知识,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这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知识渴求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成长经历中摔倒过、爬起来;对学生错怪过,去改正;得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失败时,不气馁。每一天对自己审视,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吗?自己的精神力量发展了吗?今天对学生有没有帮助?在这种对于人的教育和人性发展的职业生涯中,我感到了充实和踏实。

在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我的心在逐渐的稳定下来,在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情,追求越来越明确。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顿悟了,提出了心学的思想。强调因人施教,注重学习时心的领悟和感受,点化内心,让心灵从外在的权威和束缚中摆脱出来,真正领会义理。他说“我情愿单单从事讲学,即便没有文章、政事、气节、勋烈这四者,依然无愧于完人这个称呼。”王阳明在讲学的过程中制定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要点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给弟子的第一条建议是要立志成为圣贤,如果只求功名利禄,生命就没有方向,缺乏生活的信念。第二条建议是勤学,他告诫弟子,最出色的将是那些谦虚勤奋的,而不是聪慧却自以为是的人。第三条建议是改过,即便是大贤人,还是不免有错,关键看能否知错就改。第四点建议是责善,这是与朋友交往时的一条原则。即必要时劝告朋友,有理有据,讲究方法,让他不得不改正错误。

看到了王阳明的人生理想和智慧,我内心无比佩服。我愿作为古人的学生,遵从王阳明先师的教导,在生活和工作中,体验人的内心力量,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完美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默默无闻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