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信任--师生交流的基础

更新日期: 2006年6月26日 上午12:0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而能够实现这-愿望的直接动力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交流,一个人的情感才能逐渐成熟,才能从中学会建立、改善自我评价体系。而交流过程中却受着价值观念、双方相互的地位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与学生沟通时,因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上述因素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感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明显的一点是成人意识增强了,寻求摆脱外来的束缚意识变得非常强烈。对高中生来讲,从初中时在伙伴群体中易受周围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变为逐步确立自我新型的人际关系,他们更加关心自己在周围人中的自尊和形象。他们潜移默化的通过与他人,更确切的说是通过同龄群体、教师以及家长对自己的看法来塑造自己。这一过程需要从那些最亲爱的人中获得爱和赞许,一旦这个人感到完全受欢迎,有价值和被人喜爱时,他就能从心理上寻找证据去提高他的自尊与自重。这种积极的自尊与自重的心理状态对其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空间。例如班里有一个女生H性格内向,喜欢文科,理科成绩不尽如人意。成绩不好导致兴趣不高,听课效率低,成绩更不理想,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一学期结束时她已经后退为班里的最后几名,第二学期开始时每当看到她在理化课上迷离的目光时,我的心里总是不尽一颤,这样的孩子自我压力已经很大,做老师的不能再给她加压了,怎样才能激励起她呢?那天数学刚进行完测验,老师说考得不好,我查阅卷时看到她考了85分,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找到她问她怎么考的那么好?比班里数学好的同学考得还高。看到我兴奋的表情,她的目光由意外转为自豪,看着我一句话都没说腼腆的笑了。自此她在理科课上的眼神自信了许多,期中总结时因为也的一句"我相信我行",我将她的经验介绍给了大家。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在一些人际交往守则中,总是把"慷慨的赞美"、"要尽量赞美他人"作为一种信条。心理研究可能还未有在理论上完全搞清楚,但赞美能使人类放出其巨大的潜能。通过真心诚意的赞美来激励学生的精神,这种赞美立即就能获得回报,这就是对方自然流露出的态度。

  学会用平等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是与学生交流是一种有效缩短距离的手段;高一刚入学的时候,班有个男生X纪律散漫,有一天我发现,他和两上个同学在课上说话,于是我对他们教育之后,要求他们写检查并且家长签字。第二天别人在按要求给了我检查,只有他的检查上没有家长的签字,但有一段给我的话,"老师,我认为改正错误是自己的事,与家长无关,只要我下定决心改,没有家长的监督也可以做到;如我不想改家长签了宇也没用。请老师相信我。"想到这是他们成熟的一种现象,我与他深入探讨了一节课,肯定了他的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并且相信他能认识到也能做到。此后他正如说的一样做到了这一点,期中之后我让他写了一幅广告词贴在班里以作警示:"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对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以能从老师对待自己和同学的态度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内化为自我的人生态度和与人相处的个人准则。作为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意味着学会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因为"倾听"虽然只是一种谈话的方式,但他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蕴含着巨大的信任。他是一种接受,是一种在是否诚恳和耐心中显示态度的行为。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是信息上的接受,还要做到行为上的端正,更要有一种情感的投入。若倾听者表现的心不在焉,无动于衷,只能磨损他人的感情无谈心灵间的沟通。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这是教育指导学生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