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燃烧的梵高”艺术之旅回顾

更新日期: 2017年8月1日 上午10:21

  今年暑假,首都师大二附中38名师生赴英国、荷兰、法国参加了“燃烧的梵高”主题游学课程。我们站在梵高的原作面前,欣赏了梵高的艺术特色,详细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体验了真实的英国家庭生活,亲临了课本中“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回望游学的日子,我们感悟多多,收获满满。同学们不仅过了十几天“外国的日子”,更了解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绘画特征,看懂了梵高的艺术追求和表达,学会了艺术鉴赏的方法,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兴趣,也与博物馆建立了“初恋的情结”。
  “燃烧的梵高”课程旨在通过对梵高及其画作的探究,引发学生发现美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的情怀;走进画作中的真实情境,实地赏析名家名作,陶冶同学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感悟力;并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让梵高的那团火点亮同学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让同学们走进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积淀我们的艺术素养,这也是我们此行最大的目标。
  同学们聆听了梵高的生平故事,感受到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激发了我们从艺术的角度观察生活的兴趣,也对欣赏更多梵高原作充满了期待。
  来到英国国家美术馆,同学们第一次面对大师的原作《向日葵》,终于感受到唯有原作才能带来的震撼力:短促的笔触、十字交叉的线条、厚堆的油彩、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布上,我们透过作品真切感受到梵高画作的艺术生命力。当美术书里的二维图片变成油画布上可直接感受的立体原作,艺术的魅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而这也激发了同学们进一步发现和研究的欲望。那么多的名家名画,一点一点看下去,相信会在潜移默化中,为我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在荷兰的梵高博物馆,同学们跟随游学老师,学习了如何欣赏梵高画作,从构图到色彩、从笔触到线条,大家对梵高的理解一步步深入。通过真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对比,老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去发现名作的独到之处,同学们更加感叹艺术家的伟大和名作的不朽。
  追随梵高的足迹,我们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在奥赛博物馆,通过欣赏、对比印象派画作及后印象派作品的不同,同学们感动于梵高博取众家之长,而又有所创新的努力和执着。通过对比作品,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梵高眼中的世界,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风格,看到了他对艺术史开创性的贡献。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又走访了梵高生命定格的地方——奥维小镇。一样的乡情,一样的旅馆,一样的麦田,见证了艺术家的消逝和艺术的永恒。怀着敬仰之情,同学们走进梵高生前的住所,一间只有7 平米的小屋,静静聆听法国老师为大家讲述奥维小镇那属于梵高的记忆,感慨艺术家窘迫的生活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面对梵高遗作“麦田群鸦”的同一片麦田,同学们感慨于画家在痛苦中仍能看到生活的美,身处绝境仍能坚守激情的悲壮心境。随后,在法国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拿起画笔,模仿梵高的色彩、笔触来创作自己眼中的梵高,以此来向伟大的艺术家致敬。
  在文化体验环节中,我们和英国家庭一起生活了4 天,感受了真实的异域生活,尝试了跨文化交往,了解了尊重和包容,学会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解决问题。同时,也交流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在餐桌上,我们向外国友人传授了使用筷子的方法和礼仪,房东攥着筷子笨拙而认真的样子给我们增添了不少欢笑。离开时,我们给英国家庭赠送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礼物表示感谢,东西方文化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中无形地交流着。
  在活动中,老师一直提醒同学们要多思考多记录,有的同学录制了和英国家庭的互动视频,捕捉到了普通英国人的善良、幽默和体贴;有的同学拍摄了大量照片,聚焦于中西文化的对比,比如交通规则、建筑风格等……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走有形之路,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宽度;行不言之教,提高同学们的感性素质。感受美的能力,欣赏美的素质,创造美的才能,将会是我们未来生活中重要的幸福来源,也会直接为我们成为世界公民奠定基础。希望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想读更多的书,在熏陶渐染中想走更多的路,让艺术家成为偶像,让博物馆成为时尚!